光明网评:文化传承发展,在“知”与“行”中并进
来源:光明网 谢伟锋 发布日期:2024-06-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对于文化的“国之大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或者“热议”的层面。在一次次的“知”与“行”之中,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才更加清晰。“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过去走向现代,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绝不能囿于“上下五千年”的编年史之阅读,而是要把它上升到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的理念延续之中,从而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扎根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深厚沃土,中华文明处处都有可采撷的明珠。之前,“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的主题活动在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福建泉州举行。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泉州在古代中国有着极为灿烂的书写。要论什么特质让大家念兹在兹,最让人信服的答案,还在于“文化”二字,泉州是国家文旅部评定的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在当下发扬光大,并以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方式打开,是极具现实性的议题。“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推己及人”的自省、“和而不同”的智慧、“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华文化对于新兴理念和科技都有着创新的借鉴意义,我们所努力构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语境之下,一个个场景足以见证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落脚。在山东济宁曲阜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主题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镇。在这钟灵毓秀、文脉悠长的文化热土上讨论关于人工智能的种种,是一场触摸文化、拥抱未来的深邃思考,也是一场共话发展、感受传统的碰撞交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感受中华文化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值得一场亲身奔赴,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汇交融,看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构成了这块广袤土地上各个民族文化共融的丰富内涵:从文化兼容并蓄到民生极大改善,再到经济蓬勃发展——亲历、亲为、亲见的亲身感受,让我们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传承发展,在“知”与“行”中并进。中华文化从来不缺少浓厚的文化家底,它只是迫切需要更多人积极参与,激活文化传承“一池春水”,继而去打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一次次的活动、交流、走访和对话中,中华文明的历史得以呈现和发掘,同时也展现了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局面。审视“传承发展”,行动是一把标尺。和更多人一起,我们去探寻“何以为中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