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关边境派出所所长王峰智与牧民群众交流。费宇杰摄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陈巴尔虎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形如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守护着祖国的北疆。
近年来,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与陈巴尔虎旗委、旗政府通力合作,携手共建,持续推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大力建设“草原110”警务室、蒙古包哨所、戍边警务室等,把守边固边力量最大程度凝聚起来,全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今年2月19日,陈巴尔虎旗获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县”命名。
创新发展,和谐稳边局面持续巩固
在距八大关边境派出所15公里处,一座牛羊成群的小山包上,记者见到了派出所所长王峰智和他身后的“草原110”警务室。
“由于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牧民群众生活地点多、线长、面广,常会出现联系群众不及时、服务群众不到位的情况,于是我们在辖区中心位置设立警务室,缩短警情响应时间。”王峰智介绍说,“草原110”警务室全年全天候24小时都有民警轮值,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998年,首个“草原110”建立,历经26年推广完善,“草原110”已经由单一的报警服务系统,发展为综合性边境治理体系,担负了救援、调解、治安管理、法律求助、医疗服务等多项任务,有效延伸了派出所服务边境地区牧民群众的触角,拓宽了联系服务牧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成为内蒙古社会综合治理的品牌。
2022年冬天,呼伦贝尔地区遭遇暴风雪、沙尘暴交加的极端天气。一天,王峰智接到“草原110”报警点的电话,得知辖区82岁鄂温克族老人单巴的家门被雪堵住,老人独自困于家中,吃饭取暖都成了问题。
“当时覆盖路面的冰雪已有1米多深,我马上带着几名民警赶往老人家中。”王峰智回忆说,27公里的路程,他们开车近两个小时才到,到达后立即清除冰雪。“老人饥寒交迫,我们给他烧了火,煮了一碗面条,当时他眼含热泪。”
天气回暖后,单巴老人专程到派出所登门道谢。一句句感谢、一声声认可,汇聚成暖流,消融了冰雪,也让民警们有了不断前行的动力。
“我们做好工作就是要让牧民感受到辖区平安稳定、日子越来越好,现在牧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满了、劲头足了,警民齐心共同守边护边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王峰智说。
“草原110”是当地警地共建服务好群众的缩影。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在边境嘎查(社区)设立警务室,由警长兼任嘎查党支部副书记,构建警民联建联创、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基层党组织合力筑边、固边、兴边、强边、稳边新路径。
目前,在陈巴尔虎旗29个嘎查,民警“村官”实现全覆盖。“如今,牧民和民警就像是一家人。”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王金星说。
警民同心,固边工作能力持续提升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信息员,一座蒙古包就是一个流动哨所。在巴特朝格图的家里,守边戍边已经成了家中两代人共同的使命。
1961年,巴特朝格图的父亲其日麦拉图作为“国家的孩子”来到海拉图嘎查,从此在草原扎下根。
1995年,其日麦拉图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0年。其间,他带领牧民发展生产,响应国家号召退牧还草,保护嘎查的草原生态,草原逐渐恢复了旧貌,牧民收入也逐年提高。
2006年,巴特朝格图辞去山东的工作,从父亲手中接下巡边“接力棒”,成为一名专职护边员。“救灾保畜、防疫统计、帮扶解困……只要嘎查有事,阿爸就不闲着。”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巴特朝格图暗下决心,“生长在边境线,就要守好自己的家园!”
跨越夏季的烈日暴晒、穿过冬天的风雪严寒,在边境线上一遍又一遍走过,细心观察着周边的一切。这是巴特朝格图和边境派出所、解放军边防连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边境巡逻踏查的画面。
18年来,巴特朝格图巡边总里程达10多万公里,足迹遍及家乡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土地——先后参与边境巡逻、堵截勤务千余次,参与灭火、宣传、帮教等活动500余次,累计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多起,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这是他“最自豪的事”。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里的草原一望无垠,地广人稀。206.7公里的边境线单靠某一个部门是无法保证平安的,只有党政军警民凝聚起合力,才能守护好这片美丽的草原。”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格日乐图说。
在陈巴尔虎旗委、旗政府的协调推动下,陈巴尔虎旗边境管理大队等边防委34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守边中心户”“护边员驿站”相继建成,“三五户联防”“邻里守望”等警务工作法相继推出,“五位一体”管边治边效能持续加强,为强边固边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想引领,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到边疆
距离中俄边境线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处,有一个印着“党群服务站”字样的蒙古包。不远处,便是62岁的护边员哈森格日乐家。
作为党群服务站的“站长”,哈森格日乐经常和护边员、牧民群众一起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边境政策法规宣传。
在陈巴尔虎旗,像这样的党群服务站共有114处。陈巴尔虎旗还将党建融入文化传承,注重打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文化高地,有效发挥先进文化示范引领作用。
6月中旬,青绿之中,陈巴尔虎旗的大草原上,伫立着几座黄色的木刻楞——中华文化讲堂、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讲堂、国防教育讲堂、守边护边固边讲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堂,这是当地建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研学基地“五个讲堂”。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一’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一’更小的数,但在另一个层面,‘一’又是最大的数字,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在中华文化讲堂,陈巴尔虎旗民委的年轻干部武建维正在解说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自“五个讲堂”建立以来,武建维义务担任起中华文化讲堂讲解员的角色。“我们将结合陈巴尔虎旗实际,不断丰富载体,不断开拓创新,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武建维说。
除了机关干部,民辅警也化身“讲解员”,从呼伦贝尔市边防现状,到移民管理队伍的历史脉络、涉边法律、边防部队历史物件,多角度向青少年讲解边防管理知识。
“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加深青少年对边境管理、国防事业的了解,增强其国家意识,增进对祖国的认同感,更好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陈巴尔虎边境管理大队辅警刘红艳说。
近年来,陈巴尔虎旗发挥包联单位、嘎查“两委”成员、党员中心户、边境堡垒户领学促学作用,采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同时组织嘎查“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讲述“国家的孩子花拉”“一枚回到草原的金牌”等群众身边的故事,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更加浓厚。
如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自觉担当“党的光辉照边疆”的传递者,各族群众自觉担当“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引领者……在陈巴尔虎旗,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思想防线越筑越牢,和谐稳定、手足相亲的幸福之花遍地开放。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