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在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刻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走在前、作表率。
1 一以贯之聚焦主线深化改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对委属高校而言,“铸牢”就是教学、科研、育人要贯彻好的“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办学治校的生命线。
过去委属高校在研究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委属高校如何守正创新,在“铸牢”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这既是党中央赋予委属高校的时代使命,也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央民族大学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从委属高校工作座谈会到“三全育人”工作交流会,从委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部署会到“铸牢”工作座谈会,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革一以贯之,主线层层深入,共识不断凝聚,成效不断显现——
旗帜鲜明,推动“铸牢”工作落地见效,推动委属高校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夯基垒台,委属各高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铸牢”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健全“铸牢”学习培训、调查研究、督导检查、执行落实、考核评价等系列机制,有力推动“铸牢”工作的统筹谋划和协调落实。北方民族大学将民族观考核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分工负责、全校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立柱架梁,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深化科学研究,完善教育体系,抓好人才培养等,打造“铸牢”坚强阵地。西南民族大学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中心的科学研究体系,拓展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的实践育人体系。
建章立制,“铸牢”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西北民族大学出台“铸牢”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委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部署会精神工作方案等一揽子举措,组建9个工作专班,全面修订完善各类文件、规章制度,全面厘清内设机构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
融会贯通,将“铸牢”作为办学治校的头等大事落到实处。中南民族大学率先实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建设,打造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样板学院。大连民族大学强化全体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专门围绕“‘铸牢’十大问题”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深入学习研讨。
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铸牢”进入委属高校章程,引领学校制度体系建设;进入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办学治校鲜明导向;进入培养方案,全面优化升级课程体系,为学校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夯实了思想根基。
2 一以贯之聚焦主线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委属高校紧紧围绕主线,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增强“五个认同”,树牢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和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出土的陶罐有什么关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师龚梦川在课堂上一边展示陶罐图片,一边讲解帮助学生领会。通过对不同地区陶罐花纹的分析,学生们具象地认识到远古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课堂是开展“铸牢”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委属高校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推动“铸牢”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教学中启智润心。
“我会以此为动力,继续做好班导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和引路人……”在中南民族大学2023年教师表彰大会上,荣获“优秀班导师”称号的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王菊发表感言。
作为推动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中南民族大学将班主任“管”的职责与导师“导”的优势相融合,全面实行班导师制度。学校对班导师统一选聘、统一培训和统一上岗,784名班导师全部聘任上岗,打通了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从为13万名本科生配备3000多名班导师,到全面推进学生工作办公室实体化建设,建立专项辅导员制度,压实班导师教书育人责任,委属高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机制,特别是加强教师“铸牢”教育,切实发挥广大教师育人主力军作用。
“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藏拉萨市城关区策门林社区居委会,中央民族大学研支团西藏分团团长解辰龙给社区学生上一堂特别的分享课,受到广泛好评。
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将“铸牢”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是委属高校思政课建设一直坚持的方向。
北方民族大学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推出《东归·西迁》主题展。
北方民族大学成立“石榴籽”大学生宣讲团,累计开展宣讲服务3600余场次。大连民族大学每年组织学生党员为学校周边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铸牢”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开拓学校服务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渠道。
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委属高校学子用脚步丈量实践道路,为深化“铸牢”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3 一以贯之聚焦主线调整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2023年10月12日,国家民委召开委属高校学科优化调整专题会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成立学科调整工作专班,以学科调整促进思想转变、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委属高校转型升级。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在“铸牢”工作座谈会上,分管负责同志明确指出,委属高校学科专业有的存在不适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问题;有的存在学科专业结构文重理轻,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问题;还有的存在专业多而不强,不适应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问题。
学科专业调整是委属高校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改革。委属高校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以转型发展的坚定行动和实际效果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委属高校率先优化调整民族学二级学科设置,逐步完成学科分流,引导教师将教学科研的重点聚焦到主线上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指导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新版民族学二级学科目录要求,打造100门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新建或改造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核心课程、按照共同性方向优化其他人文类学科课程。
教材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今年2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成功出版,填补了“铸牢”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依托教材,委属高校合力打造“金课”。北方民族大学制定《学习〈概论〉工作方案》,与宁夏大学等高校在“概论”课程建设深度合作,积极承担全区中小学“铸牢”教育宣讲工作,助力宁夏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建设。
大连民族大学师生参与“铸牢”文物古籍展设计。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视域局限。委属高校按照交叉学科范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培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相应的理论、概念、知识和方法。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激荡,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委属高校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各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方向累计招收百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积累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专门人才的宝贵经验。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研究解决民族地区传统建筑保护、规划等问题;在贵州省铜仁市,江西省乐安县,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土门子村、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沟汤村等地,完成多项乡村规划、环境整治和专项设计……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培养的建筑专业本科生中,近一半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建设一线。
学科建设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鲜明导向。委属高校聚焦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理工农医教育学类学科专业。中南民族大学理工农医教育学类专业占比和招生规模占比均提升至50%;大连民族大学理工类专业占比58%,招生规模占比61%……委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部分高校学科建设形成以理工科和应用学科为重点的格局,培养了一大批属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 一以贯之聚焦主线深化科研
委属高校积极深化科研,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入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研究。委属高校推动师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北京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北京民族文化宫主展厅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观众们有序参观“铸牢”文物古籍展。在“大交融”展厅,头顶是古丝绸之路地图,脚下是“四大民族走廊”线路图,观众还能在“同心共振”互动专区铜鼓同心圆装置前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交响,强烈的互动观感和沉浸体验让观众久久驻留。
展厅中呈现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蕴藏着大连民族大学师生的心血。参与师生超50人,耗时7个月的方案修改、细化和实施,只为了将一个更沉浸、更直观、更有趣的展陈设计呈现在观众眼前。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文物“开口说话”,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娓娓道来”,深入人心。
中央民族大学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合作推进非遗保护学科建设,与北京市文物局共建“北京地区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活化研究与创新中心”,在实践中深化科研协作。中南民族大学精心编纂学校馆藏“三交”文物图鉴,深入挖掘阐释文物资源蕴含的各民族“三交”内容。北方民族大学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共同推出《东归·西迁》主题展,成为青年学生的生动教材。
围绕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展研究。委属高校深入分析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研究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中央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在边疆治理、民族研究、区域国别研究、非遗等方面的智库作用和人才优势,成立国家安全研究院,拓宽学校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新领域。西南民族大学周青平教授团队系统研发和集成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关键技术,进一步夯实国家草业种质资源安全保障。
围绕促进各民族“三交”开展研究。委属高校深入研究我国各民族“三交”的新特点、新趋势,推动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进一步“三交”,有效促进民族团结。
中南民族大学在新疆阿拉山口开展科普边疆行活动。
中南民族大学为地方打造多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示范样板,与湖北省委统战部等联合开展“铸牢”调研,相关建议被纳入湖北省中小学开展“铸牢”教育指导意见。西南民族大学整合资源,依托汉藏羌彝走廊“铸牢”研究基地,高标准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2023年学校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5 一以贯之聚焦主线加强党建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委属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西北民族大学举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说课比赛。
压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委属高校始终坚持政治立校,将“铸牢”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政治考察、校内巡察、绩效管理的核心指标,作为考核评价、干部选用、师德师风及党员发展的“铁规矩”“硬杠杠”,真正以党建全面过硬保证主线全面落实。
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委属高校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的坚强堡垒。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师生队伍。
行走在京华大地上,在五星红旗下高唱国歌,迎着朝阳唱响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驻足,追寻精神足迹,体悟穿越百年时空的青春力量;在“京城最美书店”共读《概论》,享一刻阅读时光……5月至6月底,中央民族大学100个师生党团支部,在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增进“五个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高水平的政治建设为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通过党建带团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铸牢”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实,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持之以恒推进自我革命。委属高校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实现党建与业务高度统一、深度融合。
西南民族大学周青平教授团队进行牧草资源研究数据采集。
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全体党员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深入开展自省自查自纠,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纪律教育和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三类重点对象的纪律培训;聚焦正风肃纪,开展全校党风、校风、学风、师风、作风“五风一起抓”提升行动,从校领导班子做起、从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以良好作风确保政治任务和事业发展融为一体、有效落实。
抚今追昔,继往开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委属高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聚焦主线,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培养更多既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具备现代化建设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图片均由各校党委宣传部提供)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