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织金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境内的织金洞被誉为“喀斯特地貌百科全书”“中国溶洞之王”。炎炎夏日,不少游客从全国各地而来,在织金洞内“躲清凉”。
旅游是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推动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织金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纵深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展现各族群众和谐交融的图景。
“生态圈”激活“铸牢”原动力
走进织金,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画面映入眼帘。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织金古镇、宝桢故里等,构成织金县一张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织金县以织金洞为龙头,全力打造“大织金洞”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保护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183.31平方千米,加快推动织金洞、织金洞地质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建设。
7月15日,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又“上新”了——织金洞航天互动馆开园。早在2021年,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地下天宫的卷曲石便搭乘中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互动馆结合科普教育、实物展示以及航天授课讲解的形式,为游客展示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介绍宇宙与地球的关系,成为织金县讲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织金县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全力推进“百里杜鹃到织金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建设,延伸打造官寨乡屯上村、大平乡群建村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研学游”奏响“铸牢”交响曲
近日,织金县第十小学关工委联合少先队,开展了以“寻访溶洞奇景 解密地球奥秘”为主题的少先队科普研学活动。
在织金洞,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溶洞的分类及特点、钟乳石的生长过程等地质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所见所闻,不时向讲解员提问,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
本次研学还安排了“探索之旅”,队员们通力合作,深入地了解了溶洞的地质特点和保护意义,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织金县把研学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通过打磨、规范旅游解说词,赋予各景区景点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不断提高研学旅游的感召力、吸引力,让游客在体验式旅游观光中,深刻认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织金洞研学旅游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五佳研学旅游洞穴”“国家自然遗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贵州省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等。
“新业态”绘就“铸牢”新画卷
行走在织金大地,不仅随处可以看到绿水青山,亦能见到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古建筑群等历史风貌,这里商铺林立、美食飘香、人来人往,“烟火味”十足。
旅游业的强势复苏,带来的是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增收之路的拓宽。在织金洞所在地官寨乡,街上从事民宿、餐饮行业的商户就有130多家,因为旅游而生意兴隆。
从织金洞核心景区出来,驱车不到10公里便来到红岩村。在这个昔日偏远贫瘠的小村庄,村民们依托背靠世界地质公园的区位优势,把零散的土地变成了“花果园”,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旅游饭”越吃越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织金县通过投建“大织金洞”生态文化旅游圈,持续推动旅游业态提质升级,不断健全生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联动打造“贵金线”“黄金线”“百金线”“赤金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大融合促消费工作,组织系列旅游推介,常态化开展“文化文艺进景区”“万人徒步穿越织金洞”等活动,举办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盘活“夜间经济”“节日经济”“特色街区经济”“文化产业经济”等,让各民族共享“烟火织金”,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编辑:江毓芝)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