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边员础鲁准备骑马巡边。
草的海洋,云的故乡——呼伦贝尔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湖泊河流不仅滋养着丰美草原,也孕育出各族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建设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文旅为媒,搭建“三交”平台
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满洲里是处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北疆要塞。来到这里,国门景区是很多游客的必游之地,大家争相在“我为祖国守国门”誓言墙前拍照留念。
“国门如此壮观,作为中国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69岁的游客侯俊荣说,与界碑为伴、与国门为伍的国门卫士让她深深感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是责任”。
五代国门、界碑、中共六大展览馆、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国门景区立足富集的红色资源,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嵌入景区景点。
“我们不断挖掘红色革命历史中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根植于游客心灵深处。”满洲里市民委主任王鑫表示。
沿着额尔古纳河一路向北,位于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中段,隐藏着一个如诗如画的庄园——室韦奥洛契庄园。这里三面环水,背靠大兴安岭,是额尔古纳市室韦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打造的农文旅“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最吸引游客的是庄园内标志性景观——面积1989亩,用小麦和油菜交错种植而成的农作物太极图。来自广东的游客潘震说:“特别震撼,特别美,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的魅力。”
“我们将庄园打造成深度体验游景区,带动各族群众参与,也促进了游客和当地群众互动。”庄园负责人李孟德说。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积极打造“旅游+文化”模式,组织乌兰牧骑、文化馆工作人员进景区开展惠民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打造一系列互动体验项目,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额尔古纳河畔的冷极村,居住“撮罗子”,体验“马背民族”日常乐趣;在“东亚之窗”的套娃广场,感受边陲小城文化魅力……呼伦贝尔市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打造融合之路、红色文化、特色村寨等主题旅游线路,举办各类研学活动200余次,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发展互嵌,共同过上好日子
夏日,新巴尔虎右旗万亩天然牧草一派生机盎然。草原深处,阿日哈沙特镇布鲁和木德勒嘎查,村民巴音吉日嘎拉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弃“舞”从“农”,变身乡村振兴路上致富带头人的故事。
2019年,巴音吉日嘎拉辞去乌兰牧骑舞蹈演员的工作,成为“半路出家”的新农人。“我的母亲娜仁其木格是‘国家的孩子’,这片草原抚育了我,我想回报草原。”他说。
做在草原上高飞的“领头雁”并非易事。接手牧场时,巴音吉日嘎拉家里有几百只羊和几十头牛,依靠传统放牧方式维生。在政策的支持下,他带头成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陆续卖掉大部分牛羊,走少养、精养的路线。
“传统的放牧模式不仅破坏草原生态,效益也低。”巴音吉日嘎拉说,经过不断学习、培训,他探索开展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降低饲养成本;主动引进优良品种牛,有效提升当地牛的品质;进行棚圈建设,将圈养和散养相结合,减少天气对牛生长的影响……
“未来,这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杂交产下的小牛犊,我会低价卖给当地牧民,带动乡亲们一起改良品种,共同致富。”巴音吉日嘎拉说。
共同富裕道路上,有知识、有技术、带动能力强的农牧民发挥着积极作用。呼伦贝尔市加快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今年2月,全市165名农牧民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他们承担着试验示范推广任务,在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发挥骨干和示范引领作用。
在新巴尔虎左旗,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以下简称“译制基地”)同样履行着将知识传递给每个牧民的责任。
自2007年成立以来,这支十余人的团队已译制完成法律政策、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视频课件765部,自主拍摄专题片30余部、教学课件30余课时。《奶牛饲养技术》赋技于民,《端午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牧民在哪里,讲座就开到哪里。我们今年要走遍7个苏木镇,用汉、蒙两种语言,以视频、音频、课件等形式,让基层受教育,让牧民得实惠。”译制基地主任建军介绍。
“我们在线上听课,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政策,也收获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农牧业知识。”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党员斯布格道尔吉说。
同心守护,共建和谐家园
在呼伦贝尔长达1733.32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
“从小,父辈巡边、护边的身影就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激励我长大后也要守好家园。”护边员础鲁翻身跃上骏马,与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一道,再次踏上巡边路。
在阿日哈沙特镇白音乌拉嘎查,牧民阿拉坦苏和的家距中蒙边境线仅有500余米。自2012年起,他担任派出所民警的巡逻向导,2013年被旗委评选为“北疆红色堡垒户”,团结带动周边31户63人开展护边守边工作。
在边境小镇室韦,额尔古纳河畔83.36公里的边境线上,每一寸土地都有护边员唱贵生走过的足迹。他常说:“护边员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守护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园。”
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守边人。“广大戍边官兵、移民管理警察、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自愿守边的护边员与边疆各族群众一道,共同形成群防群控的强边固防合力,在祖国北疆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钢铁长城。”陈巴尔虎旗委统战部副部长姜微说。
2021年初,依托呼伦贝尔边境民族团结模范长廊,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建设起“四个共同”文化长廊,打造强边固防主题广场、红色根脉教育展厅、民族团结进步展厅等模块,融革命教育、国防教育、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这是全旗打造的边境“四个共同”串联型长廊6个教学点之一。
“老子出关、昭君出塞、法显西行、唐僧取经……这些与边关有关的历史故事,对我们都有所启迪。”文化长廊讲解员汤天永说。
走过文化长廊,不远处便是强边固防广场。这里经常开展政策宣传,并多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国防安全、法律法规等开设石榴籽课堂。“我们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拓展宣传教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新巴尔虎左旗委统战部副部长、旗民委党组书记敖敦格日乐说。
大力实施“四个百千万”工程,积极推进“六带三基地一家园”建设,聚力打造“守望祖国北疆·共绘多彩呼伦贝尔”创建品牌……呼伦贝尔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如今,在呼伦贝尔这片热土,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北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编辑:江毓芝)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