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也称驿道,又称官道,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通道,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和商业往来。我的家乡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境内有数条古驿道,有从云南经盘县、普安、晴隆进入六枝的;有从六枝郎岱镇、岩脚镇连接四川古盐道的;有从安顺、镇宁、关岭途经六枝郎岱镇,抵达云南的。千百年来,古驿道经过的地方,山高水长,关隘重重,坡陡林密,险象丛生。
如今,用大青石铺就的古驿道,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走在古驿道上,耳畔仿佛响起阵阵驼铃声、马蹄声和马哥头的吆喝号子,“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古驿道(油画) 徐光弟
一
西陵古渡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到六枝古驿道上的第一个渡口,又称毛口渡。“汉使宝马曾此饮,竹王歌声顺江来”的西陵晚渡为六枝郎岱古镇八景之一。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改驿道设官渡于此,名西陵渡。渡口十余丈,峭壁千尺,银波荡漾,每每清晨经过此地,可见云宿苍岩,烟笼岸柳;傍晚至此,则斜阳倒影,赤壁横江。一日之间,朝暮不同。
81岁的村民陈德元家的小楼修在六枝牂牁镇半坡村古驿道旁边。陈德元老人回忆,他家门前这条通往牂牁江的古驿道作为商道、官道、兵道、盐道和茶道,历史久远。听老辈人说,马帮负责运送物资,马帮的头儿叫“马哥头”。那个年代的马哥头不好当,押送一批货物,短则两三月,长则半年以上,路途遥远、道路崎岖,风里来雨里去,还可能会遭遇“响马”强盗或杀人越货的歹人。
那时的半坡村,驿道上的马帮来了一波又来一波,马蹄声响,马铃清脆,马声嘶鸣。在马帮兴盛的岁月里,半坡村的老街每六天有一次赶场,四乡八寨的老百姓将自己种的土特产或饲养的家禽拿到老街售卖,换回盐巴、布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到这里休整的马哥头们也在场上买些吃用,作为路上的补给。
半坡村古驿道上,有一处房屋墙体砌有四棱碑,碑文依稀可见。另一块镶嵌进墙体的是德政碑,碑面留有残损的碑文“恭颂敏齐唐大司马大人德政碑,大清光绪十六年挪邦、新寨、撒米陇”。从这些残碑断垣中,我们依稀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动,洞见岁月的雪泥鸿爪。
二
位于郎岱以西6公里、距六枝50公里的打铁关,地势居高据险,下临北盘江,自古便是黔中腹地的天然门户、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关卡。
据记载,古驿道从打铁关穿寨而过,不规则的寨街长百余米。在绵延古道的山岩上,夜晚设有巨型“马灯”照明,以便商旅行走,灯火闪耀,宛如明星坠地,十分壮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秋,林则徐经此道去云南赴任时曾留下文字:“饭罢行十五里过打铁关,又十里拉邦坡,十五里那当坡,俱甚陡险,下临无地……”
当行走在打铁关通往毛口渡这段荒草淹没的古道时,铺路的驿石时隐时现,路旁的石制油灯遗迹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昔日的山间铃响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一块块坚硬的驿石经驿马千万次的踩踏,留下深深浅浅的蹄窝,有的在下雨时积满了水,有的被雨水冲来的泥沙填满。
现今的古镇郎岱,狭窄的街面店铺林立,旗幌飘摇,透出悠悠古韵。茶楼酒肆里琴声悠扬,黔剧、川剧、京剧轮番上演。走在古镇或幽静或喧哗的街道上,那古朴宁静的村落、清澈欢畅的小河、寂寥悠长的街巷,都飘逸出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三
郎岱镇安乐村在清末民初被称为安乐塘。塘址在一座半山上,离石龙关不远,历史上驻扎有塘兵,还修有烽火台,遇到紧急情况或匪患时,烽火台白天放烟、夜晚放火,一塘接一塘地传递消息。郎岱境内的古驿道有两关,一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打铁关,另一个就是石龙关。由于关口地势险要,一个马帮六七十匹马运送货物,每到这两关,都要花银子找当地的保帮护送。
从石龙关过来,就到了一个叫水垭口的地方,这里一汪清泉常年不断。当年的马哥头经常在这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埋锅做饭。从水垭口往下,驿路越来越险,经常有驿马从陡峭的山崖滚下。再往下,是三条古驿道交汇的地方。右边一条从关岭方向过来,左边一条从安顺过来,两条驿路交会后往郎岱至云南。
据《安顺府志》记载:“塘房之设,原以守望传达为目的。十里置塘,有塘兵二至十人……”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清代钱塘文人包家吉记述了其从石龙关到安乐塘的所见所闻:“既西北行,约五里石龙冈(关),从东麓西上,屡峻屡平。峻者削崖盘磴,平者曲折逶迤,凡三峻三平,逾岭头约七里,始陟巅东望,所度诸岭如屏层,绕直东一峰,浮青远出,岂凤凰冈之最高处邪。从岭上西行,下少上多,坡间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瀑布皆在深箐回崖间,相距咫尺,但闻其声,树石拥蔽,不能见其形也。”由此可见此段古驿道的险峻与柔丽。
四
站在反掌坡垭口举目远眺,月亮河两岸风光旖旎。沿途的驿石纹路清晰,驿石上碗状的蹄窝隐约可见,驿路两旁是一蓬蓬黄澄澄的野生刺梨。伴随着一路流淌的泉水来到“一碗井”。一碗井井口是个碗口形的岩窝,当年走驿路的官员或商贩口渴了,会在一碗井喝上几口水,之后又继续赶路。
新窑镇洗马河村坐落在郎岱通往岩脚的古驿道上,据说是清末民初时马帮濯洗马匹的地方。洗马河村村民朱凯说,小时候听曾祖父说过,每年的六七月间,酷热难当,古驿道上的人和马挥汗如雨。只听到洗马河上响起阵阵清脆的马铃声,一排排卸掉货物的马匹跃进河里,场面格外壮观。马哥头们仔细把马身上的泥巴、草屑洗掉,上岸后挨个给马匹梳理鬃毛和马尾,捋顺皮毛。然后他们自己也脱掉衣服,在清澈亮汪、冬暖夏凉的河水中享受着夏天的惬意。
岩脚古镇的驿道四通八达,是官道。官道“宽三尺六寸八分”,用相对规则的块石铺就,上坡下坎有石级,级高差20至30厘米,依山势而设,每隔15里,还设有歇脚点或山王庙;同时又为盐道,旧时有两条盐道于岩脚交汇,岩脚镇作为“川盐”的集散地,成为清末民初时的交通枢纽。
如今,古驿道上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青瓦青砖白线的马头墙在蓝天的映衬下别有格调。徜徉于古镇,抬眼即见被时光浸润得古朴典雅的街街巷巷,被骡马踩磨得溜滑透亮的铺路石,竹林中传来鸟雀的清脆鸣叫,茶楼里漫出烟缕般的茗香。夜色里,八棱风灯摇曳,风灯下的街面夜市惺忪着眼。马店已经没有了马帮歇脚,但依然挂着灯笼,经营风味小吃,再现一派古朴韵致。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