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格萨尔历史剧《辛丹之和》演出现场。
社区开展“感恩母亲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母亲节主题活动。
藏族传统射箭比赛,吸引各族群众参加。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之地,有汉、藏、回、土等十多个民族共7.5万余人在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近年来,兴海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全面深入持久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贡献力量。2019年,兴海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矢志不渝跟党走
——持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广大妇女要撑起‘半边天’,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贡献巾帼力量。”9月12日,兴海县东格尔广场上热闹非凡。兴海县妇联正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集中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妇女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让民族团结入脑入心见行动。
同一天,兴海县公安局也组织民辅警走上街头,通过设立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现场讲解等方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兴海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推进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
中铁乡恰青村位于兴海县东南130公里处的深山腹地,平均海拔3300米,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村庄。近年来,恰青村党支部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牧民收入水平,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像恰青村这样以党建为引领、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村子,在兴海县还有很多。全县处处呈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天上日月最光辉,世上共产党最英明。”恰青村村民卓玛的话,道出了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社区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兴海县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以构建幸福社区为目标,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出了服务居民“五心工作法”;打造石榴籽小课堂、石榴籽议事室、石榴籽党群服务中心、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等,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建和谐幸福家园。
近年来,为顺应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大趋势,兴海县结合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出“1+4+N ”社区联防警务模式、“4+N ”村级联防警务模式、“老乔警务室”、“三调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等,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平安兴海”建设取得新成效,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唱响时代主旋律
——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宣讲通俗易懂,很接地气。听完宣讲后,我们的干劲儿更足了。”兴海县子科滩镇泉曲村村民刘万云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兴海县百姓宣讲团的党员干部穿梭于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田间地头,以面对面、唠家常的形式,深入宣传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2019年10月,兴海县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为了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及时传递给农牧民,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兴海县整合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县融媒体中心、基层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百姓宣讲团等资源,探索推出“七传七进”工作法(即传思想,党的创新理论进牧家;传政策,扶贫帮困进牧家;传道德,道德文化进牧家;传文化,文体健康进牧家;传科技,技能服务进牧家;传法治,法律服务进牧家;传文明,移风易俗进牧家),让文明实践之风如春风化雨,引领社会新风尚。兴海县百姓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我们坚持紧扣全县农牧民群众的需求,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统筹运用好各种手段载体,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真正成为服务群众、汇聚力量、凝聚人心的阵地,让大家愿参与、会参与、乐参与。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经有效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兴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天锡说。
兴海县选择5所学校,建立法治宣传、民族团结、消防安全、维护稳定、基层组织等方面的教育示范基地,对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进行常态化宣传教育。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收集当地模范典型故事,编辑出版了《兴海百姓故事》,号召干部群众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
只要有空,“全国三八红旗手”、兴海县司法局子科滩镇司法所所长更藏卓玛就会带着资料走村入户,给农牧民讲述一堂堂生动的普法课。今年4月,她光荣登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在兴海县,像更藏卓玛这样的先进模范还有很多。全县各乡镇、社区(村)全面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亲敬老文明之星”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系列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提素质、讲规矩,重实干、作表率”“爱家乡、促进步,讲正气、树新风”活动,涌现出一批“海南好人”“青海好人”,形成“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的喜人局面。
共谱绿色发展曲
——携手同建美好幸福家乡
站在兴海县河卡镇五一村强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楼顶,放眼望去,万亩青稞基地映入眼帘。
五一村村民昌勒是强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社员,2019年,他以77公顷草场入股合作社,当年便分红4万多元。
兴海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是黄河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境内有丰富的农牧业、矿产、水电、中藏药材等优势资源。早在2001年,兴海县就借助河卡地区地势开阔的有利条件发展有机畜牧业,成立了青藏高原有机畜产品基地。
如今,兴海县依托河卡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园,构建起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了兴海牦牛奶、丰收牌菜籽油、有机牛羊肉等167种特色农畜品牌,被列为青海省第二批全国现代农牧业示范县、全国首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兴海牦牛肉”获农业农村部“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认证,“高原丰收牌菜籽油”获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高原第三届农产品展交观摩会金奖。
今年7月底,在悠扬的歌声中,“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圣洁海南·生态兴海”2024年旅游文化季活动在子科滩草原举办,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兴海,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也逐渐转化成经济优势。立足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兴海县积极探索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就业创业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光辉照高原,高原儿女心向党。“我们将继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充实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夯实创建基础,完善创建机制,持续探索符合涉藏地区实际、群众广泛认可、具有兴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砥砺奋进、逐梦前行。”兴海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扎根牧区 践行团结
各族学生参观青海省非遗项目藏医“德子色曼”药物炮制技艺。
“医院现在条件好了,牧区群众看病再也不用跑到西宁或海南州去看了。”兴海县藏医院院长周拉太说。
发展藏医药事业,一头连着文化传承,一头连着百姓健康。从上任兴海县藏医院院长之日起,周拉太就在“如何更好地守护一方百姓生命健康”上想办法。
改善医院硬件设施条件是基础。周拉太积极争取、筹集资金投入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江苏对口援建资金2400万元,实施了住院医技综合楼、传统治未病综合楼等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医院的住院诊疗环境。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兴海县藏医院已经由单一门诊逐步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等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藏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兴海得天独厚的中藏药材资源优势,周拉太带领科研团队充分利用绿绒蒿、高山辣根菜等430余种藏药材,研发出17种稀有藏药优势品种,共有123种自制中藏药通过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审核备案,并投入临床使用。
“经过保护性抢救,我们‘复活’了一些疗效非常好的中医验方、名方。”周拉太介绍说,在2019年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学术年会上,他参与抢救、创新传承的“德子色曼”炮制技艺被评为“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周拉太还长期致力于野生藏药材资源普查与保护工作,利用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收集高原珍稀藏药材种子157种,建成药用植物园9亩、实验田7个、种质库1个,为实现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周拉太的带领下,兴海县藏医院在骨科、妇科等多项诊疗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其中藏医药浴、藏医骨科等获得4项国家专利。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示兴海县藏医药发展历程,周拉太积极推动建设了藏医药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开馆以来,他担任讲解员,针对不同观摩学习群体,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丰富相对应的讲解内容,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如今,该展览馆先后被命名为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基地、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兴海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长水村:山水美如画 团结花盛开
姐妹一起学藏绣。
兴海县城新貌。(文图均由兴海县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金秋九月,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长水村,一条条柏油路干净宽阔,一排排新房沿路而建,一户户小院掩映在草原与山峰之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相传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途经河源郡(今兴海县境内)雪山下的一处天然温泉时,她让队伍整装沐浴、宿营休息,洗去一路鞍马劳顿的疲惫,故此地得名“温泉”。自此,温泉成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汉、藏友好交融的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上绽放了千百年。
今天的长水村,是一个藏、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也是兴海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的一个重要阵地。长水村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长水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间艺人创新传承玛尼石雕刻、刺绣等民间传统技艺。每年举办特色旅游文化艺术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长水村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长水村平均海拔4000米,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水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治理工程、草原有害防控项目等,发放禁牧补助资金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长水村全面推进“河长制”,对村域内128公里河道开展巡河治理。村里还成立了环境卫生整治志愿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村民们积极参与种植苗木,努力将家乡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绿色美丽宜居乡村。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