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从一幅传世名画看唐代皇家求亲仪式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孙守朋 耿靖雯 发布日期:2024-12-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不仅以其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文化著称于世,还孕育了众多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与不朽的艺术瑰宝。

  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朝皇家风范,生动展现了汉藏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珍品。

图片

  ▲唐代 阎立本《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步辇图》: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

  《步辇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杰作,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构图,再现了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的历史场景。这幅画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记录,更是汉藏友好交流的见证。

图片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左二为禄东赞。(图片来源:哔哩哔哩网站)

图片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图片来源:哔哩哔哩网站)

  画面中央,唐太宗端坐于步辇之上,面容威严而慈祥,周围环绕着众多侍从与官员,展现出大唐帝国的盛世气象。

  步辇之下,禄东赞手持礼物,躬身行礼,其神态谦恭而坚定,透露出对大唐文化的敬仰与对和平联姻的渴望。

  画面背景中,宫殿巍峨,云雾缭绕,既展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庄重,又寓意着汉藏之间的友好交流与融合。

  《步辇图》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精湛的技艺与深刻的内涵。阎立本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将人物的神态、服饰、环境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临现场。

  同时,这幅画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寓意,反映了唐朝汉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状况,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2  三次求婚:一场政治联姻后的政治博弈

  在唐朝国力鼎盛的辉煌时期,吐蕃在松赞干布治下亦蓬勃兴起。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励精图治,开始谋求向外扩张。当吐蕃势力向东北部推进时,与强盛的唐王朝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摩擦与冲突。

  而此时的唐朝以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璀璨,享誉四海。

  唐太宗更被尊为“天可汗”,吸引“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面对这样的局面,松赞干布深刻意识到与唐朝建立紧密联盟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迎娶大唐公主这一政治联姻的方式,不仅能够彰显吐蕃的荣耀与实力,更能为双方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友好。

  于是,一场围绕着政治联姻展开的复杂博弈悄然拉开序幕。

图片

  ▲松赞干布画像,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初次联姻的挫折: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首次向大唐提出和亲请求,意在效仿突厥、吐谷浑之例,加强两国关系。

  《新唐书•吐蕃上》载其动机为“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

  然而,此时唐朝正致力于巩固与吐谷浑的关系,担心与吐蕃的联姻会破坏这一战略平衡,因此婉拒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首次联姻尝试未果。这一结果,无疑为后续的博弈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武力逼婚与和解: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使者回国汇报时,称在长安得到大唐天子的礼遇,已同意和亲,但是吐谷浑王入朝说服大唐不嫁公主。

  松赞干布误以为吐谷浑阻挠和亲,遂发兵征讨,联合羊同部落进攻并乘胜进军至唐松州界,陈兵二十万,以武力相逼。

图片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松州古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时,贞观十三年(639年)松赞干布第二次向长安派出请婚使者“言迎公主”,还放出大话,“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唐太宗闻讯立即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与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右领军将军刘兰分四路共领5万步骑兵救援松州,迫使松赞干布从松州撤兵。

  第三次尝试: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遣以禄东赞为首的豪华使团,携带黄金5000两以及大量珠宝,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表达迎娶文成公主的强烈愿望。

  此时,多国使者亦齐聚长安,共求公主。唐太宗独具匠心,设下“五试婚使”的考验,考验各国使者的智慧与诚意。

  3 “五试婚使”传说: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在《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关于“五试婚使”的传奇故事。这段故事虽非正史所载,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又一佳话。

  相传,唐太宗为了考验吐蕃使臣禄东赞的诚意与智慧,特意设置了五道难题。这五道难题不仅考验了禄东赞的聪明才智,也展现了他对大唐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第一试为“绫缎穿九曲明珠”。唐太宗命人取来一颗九曲明珠,要求禄东赞用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其孔眼。禄东赞巧妙地利用蚂蚁的习性,将绫缎系在蚂蚁身上,通过蚂蚁的爬行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试不仅考验了禄东赞的创造力与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图片

  ▲拉萨罗布林卡壁画“五试婚使”之“穿孔九曲明珠”。

  第二试为“区分母马与马驹”。唐太宗将一百匹母马与一百匹马驹混在一起,要求禄东赞在限定时间内分辨出每对母子。禄东赞通过观察马驹与母马之间的亲昵行为以及母马对马驹的哺乳习惯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试展现了禄东赞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第三试为“饮酒食羊并揉皮”。唐太宗要求禄东赞在一天之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并将羊皮揉好。禄东赞通过组织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试不仅考验了禄东赞的组织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也体现了他对时间管理的重视与效率的追求。

  第四试为“分辨松木根梢”。唐太宗给禄东赞一百段松木,要求他分辨出每段的根与梢。禄东赞通过观察松木的纹理、色泽以及生长习性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试展现了禄东赞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第五试为“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唐太宗命人在皇宫内外设置复杂的路线与障碍,要求禄东赞在夜晚独自出入皇宫而不迷路。禄东赞通过记忆宫殿布局、观察星象以及利用地标等方式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试不仅考验了禄东赞的记忆力与方向感,也体现了他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在“五试婚使”的基础上民间还流传着“六试婚使”的说法。这一说法在保留前五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试,即“辨认公主”

  相传唐太宗为了考验禄东赞对文成公主的真心与了解,特意让三百名宫女(也有说法是五百名或更多)穿着华丽的衣服站成两队,要求禄东赞从中辨认出文成公主。

图片

  ▲拉萨罗布林卡壁画“五试婚使”之“挑选公主”。

  禄东赞事先得到了曾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知道了公主的一些特征,如气质、举止、服饰等细节。他经过仔细辨认后,成功找出了文成公主,从而赢得了唐太宗的认可与赞赏。

  最终,禄东赞凭借其卓越的智慧与对大唐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赢得比赛,文成公主得以远嫁吐蕃。

  这场政治联姻不仅巩固了唐蕃两国的友好关系,更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传奇故事,至今仍通过壁画等形式,在拉萨大昭寺与布达拉宫内生动展现,传颂不绝。

  从“五试婚使”到“六试婚使”,虽然带有一定的虚构色彩,但都流传已久,为汉藏百姓所津津乐道。

  《步辇图》与“五试婚使”“六试婚使”的传说,不仅是唐朝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这些故事以艺术的形式传承了历史,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了民族,照亮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历史长河。

  本文图片除说明来源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孙守朋,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耿婧雯,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