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慧明,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他40年坚守乡村,奋战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科研一线,指导全市发展冷凉蔬菜70万亩;每年有300多天在一线服务菜农,在边境地区帮助戍边户建温室种蔬菜,为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作贡献。多年来,关慧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北疆楷模”等称号,2024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关慧明(右)指导牧民种植技术。 关慧明供图
1985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关慧明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事科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40年。
当时的乌兰察布,高寒、干旱、土壤贫瘠,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牧业发展,属于深度贫困地区。一到工作岗位,关慧明就主动要求下乡,期盼用所学知识服务各族群众、为乡村发展出力。
关慧明下乡去到的第一个村是察右前旗三成局乡罗家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57户农户靠种田度日。
关慧明来到罗家村后,发现村边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河两边是乱石滩。“乱石滩如果平整后,就可以利用河水种菜了。”有了想法后,他立即带着几户村民推着小车拉土,垫在石滩上,朝着“在这片石滩上建温室大棚”的目标迈进。
关慧明一边带着村民改造乱石滩,一边为村民传授大棚种植技术。不到半年时间,河边就建起4栋温室大棚,靠河水浇灌搞起大棚蔬菜种植。
白天,关慧明钻进地里检查菜苗生长情况、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他跑到实验室做实验、寻找解决办法……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4栋温室大棚当年纯收入就达2万多元。有了榜样的带动,村里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到50余栋。
在关慧明的指导下,罗家村的大棚蔬菜种植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纷纷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汽车,日子越过越好。邻近的杨贵村、霸王河村、十八台村等村民们也纷纷前来找关慧明指导,走上共同致富路。
关慧明不仅教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还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民解决蔬菜种植难题,成为农民最信任的“蔬菜医生”。其他省市的农民也前来学习新技术,有的还请他去诊治蔬菜的各种“疑难病症”。
从乌兰察布市的乡村,到全国十几个省的30多个实验点,都留下了关慧明的足迹。他用自己所学知识和一腔真情,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让农民在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感恩党的关怀与温暖,感受科技带来的实惠。
上世纪90年代初,关慧明和同事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蹲点扶贫。他们因地制宜推广丰产沟、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新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全村100多亩马铃薯、200多亩玉米喜获丰收。
村民们从未想过,黄土地居然能产出这么多粮食!他们兴奋地说:“科学种田真是创造了奇迹!今后,咱们种的粮足够吃饱肚子,再也不用伸手向国家要救济粮了。”
2012年,关慧明带头在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人才、组成团队、服务产业,先后引进筛选新品种848个,选育新品种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使科研成果大规模地走进生产实践、走进千家万户。仅在乌兰察布市,就带动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关慧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不仅深入一线发挥光和热,还从大量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多年来,他带领项目团队研发出了G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参与编写的《中国蔬菜栽培学》、撰写的《气流循环暨冷凉生态对农业的影响及利用》《中国冷凉蔬菜栽培新技术》等专著,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
作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关慧明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全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在各个生产基地推广新成果,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15万亩,覆盖全国13个省(区、市)的农民5万户、6.5万人。
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104公里的边境线上,由于戈壁荒漠干旱缺水、风沙肆虐,戍边牧民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这成了关慧明的心事。
2023年,关慧明带领团队驱车上千里,深入边境地区,指导戍边牧民搭建保温大棚、种植蔬菜。仅用1年时间,就建起了30个温室大棚。考虑到冬天的戈壁风大,菜棚容易被刮走,关慧明带领团队改进技术,研发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让戍边牧民在冬天也能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
“牧民有需求,戍边户有期望,我们就有动力。我们将通过3年至5年时间,让边境线上的所有戍边牧民都能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关慧明说。
(本文由记者孙文振整理)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