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积极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办西部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法治人才实验班”),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
“来自西部的学子,最懂家乡的渴望。他们满心热忱,一心想为家乡发展倾尽全力。法治人才实验班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这些怀揣梦想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携手追求卓越,奔赴未来。”法治人才实验班指导教师陈光斌说。
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第一个法学实验班,法治人才实验班从2015年创办至今,走出了一条根植西部、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创新之路。
创新探索,开辟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韩乾易,法治人才实验班的首届毕业生,来自贵州省铜仁市,大一通过转专业考试,进入法治人才实验班。“进入大学后,听闻法治人才实验班招生,出于对法学的热爱,以及对‘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的憧憬,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韩乾易说。如今,他已是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
法治人才实验班学生在党旗下宣誓。
创办初期,法治人才实验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提升教学质量、缩小学生差距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班级因材施教,联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等,运用理论讲座、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教学方式,构建起一套适合西部学生发展的培养体系。
课程设置上,法治人才实验班独具匠心——专业课程全面深入,聚焦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通识课程则兼具广度与温度,针对部分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短板,开设“普通话口语训练”“社会语言学”等选修课程,以及“现代汉语”“阅读与写作”必修课程。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的高度,希望同学们能去全国各地实习实践、增长见识,再将所见所学带回西部地区,促进当地法治建设。”陈光斌勉励学生说。
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班级精心打造覆盖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双地区”实习机制,通过对不同地区法律实务工作的对比感知,使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国家法治统一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法律实务能力。
2021级法治人才实验班学生宁雪清来自广西玉林,在湖北省建始县人民法院实习后感触颇深:“建始县法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甄别案件,提升‘互联网+’诉讼服务水平,拓展跨域立案等功能。这些新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与司法的融合,对法律职业有了全新认识。”
精细管理,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
“在法治人才实验班,团结是我学到的第一课。一次大合唱,大家手牵手放声高歌,即便下雨,也无人缺席。”2015级法治人才实验班学生、现为西藏乡村振兴基层专干的西洛卓玛回忆道。
陈光斌(右一)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调研。
法治人才实验班成员涵盖壮、藏、维吾尔等多个民族,自创办起,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党建引领团建,让各族学生通过各种“面对面”“肩并肩”的班级活动,相互亲近,互学互鉴,同心同行。
过程管理是法治人才实验班蓬勃发展的关键。自创立以来,班级积极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计划,在课程教学、思想教育、生活德育过程中进行理想信念、法治精神、中华文化和人文素养教育。带领学生前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进行“宪法的历史发展”现场教学,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宪法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法治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增进各族学生的“五个认同”。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院鼓励学生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结合自身与社会需求规划职业生涯。同时,组织开展法治文化交流分享会、学科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等,为学生搭建全方位成长平台。
在社会服务和实践方面,学院倡导鼓励学生走进科研平台,开展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和立法服务,安排教师带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涵盖法治宣讲、学术调研、志愿服务、国情社情观察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023级学生张倩兴奋地分享参与法理学知识竞赛的经历:“这次竞赛全程由我们策划组织。题目丰富多样,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在陈光斌的鼓励下,学生们积极参与筹备,竞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知识水平,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寒暑假期间,学生们组队在家乡开展走访调研,并在开学初举办法治文化交流分享会,剖析多元法治文化形成机理,邀请学院教师和优秀学生点评。从首届分享会至今,历届学生已整理出多份高质量报告。
在过程管理推动下,法治人才实验班学术成绩斐然。2015级学生姜连智参与撰写的论文入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8级学生刘佳政荣获第四届“天欣杯”中国裁判文书写作大赛一等奖;2018级学生热依拉·艾热提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级立项。
初心如磐,奔赴西部建设法治家园
“我最爱的小康老师,我永远感激您的付出。”西藏乃东区中学学生的深情告白,让冯小康倍感温暖。
法治人才实验班学生宁雪清(中)在湖北省建始县人民法院实习。
2021年,法治人才实验班学生冯小康加入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支教一年。藏族学生亲切地叫她“阿佳康卓”。“我在西部长大,一直渴望为西部法治教育贡献力量。在祖国西南边陲,负责法治教育基地普法宣讲,助力开展模拟法庭大赛,与各族师生共同学习生活,激发当地学生对投身法律事业的向往,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冯小康说。
谈及未来职业规划,已升学至西北民族大学的宁夏姑娘马丽娜坚定地说:“西部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几次实习让我感受到家乡法治水平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我在西北出生成长,为家乡法治事业添砖加瓦是我的责任。”
法治人才实验班“德法兼修”的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毕业后,一大批学子回到西部、建设西部。2015级学生卡迪尔旦回到新疆阿克苏市任职;2018级学生胡瑀珂回到云南担任律所负责人;2020级学生李海生回到广西地方法院工作;2020级学生高哈尔以优异成绩被新疆某政法机关录取……因为热爱,他们相聚于此;也因为热爱,他们用所学回报家乡。截至2024年底,法治人才实验班已为西部地区输送近350位法治人才。
法治人才实验班自身的学科建设也硕果累累。学院教学成果“德法兼修、分层共育:民族院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成果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模式、“分类培养+分层施教”的教学体系、“教学与实践、学校与社会”融通联培的共育机制,在法治人才培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潘红祥表示,法治人才实验班将继续秉承追求卓越的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熟悉党的民族政策和当地民风民俗、具有良好法律职业素养和现代法治理念、富有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奉献精神的优秀复合型法律人才。
(本文图片均由中南民族大学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