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宁夏大学预科学院一年一度的迎新工作开始了,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学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学院开辟了绿色通道,组织了大批教师和预科往届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为新同学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时任学院副院长的我,也和大家一起投入了繁忙的迎新工作。两天后,一切工作就绪,大家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我负责的“阿利木江团队工作室”。也许是累了,大家悄无声息地坐着。见此情景,我拿出了一份神秘礼物——从收藏的铁盒里面拿出糖,给每人分了两颗。
看到摆在眼前的普普通通的两颗糖,学生们有些诧异,过了十秒,开始哄堂大笑。有的抱怨:“才给两颗,太小气……”;有的嘲笑:“老师,您把我们当成三岁小孩了吧?”;有的不管那么多,准备着要剥开吃……我建议大家先听我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吃。
故事要从2016年10月我在宁夏大学金凤校区购买的房子开始讲起。为了生活和工作便利,我在校区里买了一套一楼的房子。
刚住进来的一天晚上,听见有人敲门,我开门看见一位老爷爷微笑着看着我,让我去他家帮他调一下电视。
老爷爷是我的新邻居。进去他家后,我发现家里还有一位老奶奶,她嘟囔着:“都怪你个老头,不让动电视,你非要动……”原来电视的信号源调错了,一会儿我就“修好了”。为了让爷爷学会,我反复教了几次。
正准备要走,爷爷让我坐一会,休息一下。我就坐下和爷爷奶奶聊起了家常。原来,爷爷93岁、奶奶91岁,孩子们一个在德国、一个在北京,还有一个在银川,但老人们怕打扰孩子们生活,就自己住了。
奶奶蹒跚地去餐厅准备倒水。为了不麻烦老人,我起身准备告辞。奶奶着急地喊了一声:“等一下,娃娃。”
出来的时候,奶奶手里拿着一个铁盒,从里面掏出两颗糖塞到我手里:“给娃娃,拿回去吃。”
从那以后,只要老爷爷家里有事,他就敲门找我。每次临走时,老俩口都会拿出铁盒,送我两颗糖。
2020年4月18日,我又得到了两颗糖作为奖励。回到家后,我拍了一个照片发在朋友圈。朋友们纷纷点赞——
“这糖一定非常好吃。”
“在老爷爷眼里,你就是一个三岁的娃。”
“份量不轻。”
……
从此以后,我多了一位汉族老爷爷和一位汉族老奶奶,我的邻居就多了一个新疆小孙子。他们有事也从来不客气,就一句:“娃娃,过来,电视又出问题了。”我已然成为了他们的亲人。
2020年12月,老爷爷因不慎摔倒,永远离开了。有一天,老奶奶来敲门。我高兴地开了门,准备去她家帮忙。
可我猜错了。这次,她不是来找我帮忙的。这天她就要去敬老院了。她把装糖的铁盒送给我,说了一声:“娃娃,奶奶走了,谢谢你。”
我打开铁盒,里面只剩下两颗糖。我在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数了数老奶奶给我的“奖赏”,一共是58颗糖。从那以后,每当回家,我都会看看我的邻居回来了没有,我多么希望再看到老爷爷和老奶奶,多么希望再拿到我的那“两颗糖”,可是再也没有。
两颗糖也成了我此后奖励优秀学生的最高礼物。只要有爱心、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学生,我就会请他到我们的工作室,拿出两颗糖作为奖赏,并且讲述两颗糖的故事。
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们沉默了,默默地把糖收了起来。
学生们离开以后,我抬眼望向窗外,在蔚蓝色的天空下,各民族青年走在一起,他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阳光洒在他们挺拔的身姿上。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就像这两颗糖,甜甜的。
(编辑: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