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永不褪色的锦旗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文达 发布日期:2025-05-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拆迁改造的进程中,为了保留北梁特有的城市记忆,传承老包头文化,我参与了《北梁往事》一书的编写工作。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来到位于福徵寺包头召革命纪念馆采访。门楣上悬挂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做民族团结的先锋”锦旗牌匾,熠熠生辉。

  福徵寺,蒙古语为“布特苏木”,汉译“包头召”,最早是巴氏家族的家庙,见证了包头近300年来的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是内蒙古现存最早的党组织旧址。

  巴氏家族是土默特右翼的蒙古族,于明代中后期驻牧于本地,清初编为土默特右翼六甲(包头地区),清乾隆年间核发蒙古族“户口地”时,巴姓蒙古族15个宗姓大户领受了包头的“户口地”,这15户巴姓蒙古族通称“巴氏家族”。距庙几百米有一条汩汩不息的“博托河”,早期定居的巴氏家族就依傍这条清河放马牧羊,过着祥和太平的游牧生活,并将家庙建在梁头之上(北梁台地)。

  起初,福徵寺仅是巴氏家族进行念佛朝拜等活动的场所,随着数以万计的晋陕等地走西口的汉、回等其他民族的陆续迁入,使得北梁一带逐渐形成了蒙、汉、回等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局面。巴氏家族将土地租赁给有需要的农商户,使来这里的人安心地生活,福徵寺又成为各民族民事、商贸的议事中心。每逢年节,巴氏家族在福徵寺聚会祭祀、举办庙会等活动,福徵寺前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热闹。清末,废科举、兴教育,由土默特右翼第六甲参领都格尔札布提议,设立初级半日制小学,土默特第五小学堂就设在福徵寺西跨院。

  1925年3月,中国共产党包头工作委员会在包头召建立起来,这是包头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从此,在党的召唤下,无数革命先辈在福徵寺的掩护下,与敌人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王若飞、乌兰夫、刘仁、奎壁等一大批革命者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家园往岁雨如鞭,志士披荆为月圆。土默川前播火种,福徵寺内扭乾坤。”是这段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召成了百姓集会的场所,蒙、回、汉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相处、守望相助。1952年,毛泽东主席派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在包头召赠送一面亲手题词的“做民族团结的先锋”锦旗。

  在辛亥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巴氏家族涌现出巴文峒、巴文峻、巴维昭、巴三红、巴增秀等一批革命先辈。他们的英雄事迹是包头红色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

  采访中,我结识了巴氏家族的后人、福徵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巴建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福徵寺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巴建和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四处筹措资金,征集了近百件革命文物,布展了王若飞、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等40多位革命先辈的事迹,图文并茂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福徵寺的战斗历程。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9月19日,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包头召革命纪念馆开馆。如今,这里已成为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之一。

  作为一名老党员,巴建和依托包头召革命纪念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前来参观的各族群众深刻懂得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的平等地位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巴建和还积极与“包头最美书友会”“微爱读书会”等组织联系,为他们无偿提供创作、培训教育基地,以“引领读书风,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会,让更多读者走进福徵寺,重温革命先辈的足迹,聆听红色故事。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巴氏家族的后人,我感到非常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我将继续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包头历史,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时代精神,永远做民族团结的先锋。”巴建和说。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