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因坐落在阴山山脉大青山脚下而得名,是依工而建、依工而兴的移民城区。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的支边建设者来到这片热土,拉开了各民族共同建厂、共同建区、为共和国铸盾砺剑的序幕。青山区几十年来的建设发展过程,也是一部“军民融合护团结”的生动历史。
近年来,青山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军民融合护团结”为底色,创新“五融”促“五共”举措,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24年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机制融“魂”,共建团结奋进青山大家庭
走进青山区团结广场,市民三五成群在回廊上休息、娱乐。广场内,“铸牢”主题雕塑如巨椽之笔,镌刻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铿锵誓言;56个憨态可掬的福娃组成环状景观带,手拉手围成同心圆,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团结广场融合了草原文化、钢城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元素,是包头市“铸牢”教育实践基地,有着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青山区高位谋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立了区党委书记、区长“双挂帅”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工作措施》《青山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等,建立健全创建调度、专项推进、监督检查“三项工作机制”,建立任务分工台账,持续有力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创建。
夯实创建基础,青山区着力开展“三个工程”——面向各族党员干部实施示范工程、面向民族工作队伍实施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各族群众实施强基工程。组织街镇统战委员、社区(村)民族工作助理员、民委委员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线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答和问卷调查,线下开展“红石榴杯”民族理论政策知识竞赛,营造了“宣政策、提能力、促团结”的浓厚氛围。
文化融“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五一”假期,位于青山区的东达山非遗研学基地热闹非凡。在非遗工坊里,游客们兴致勃勃地体验面塑、葫芦烙画等项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北方兵器城,坦克装甲车整齐排列,游客们在驾乘体验中心,参与模拟实弹射击、坦克试乘等项目,沉浸式感受军工魅力,传承红色基因。
研学的学生们在北方兵器城体验坦克试乘项目。
近年来,青山区大力实施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凝心铸魂工程,按照“一线聚焦,筑梦军工,八方聚力,共护团结”总体思路,打造了以一机集团、北方兵器城、军工文化广场等为代表的兵工文化示范带,全方位展现青山区“军民融合护团结”的生动实践。
青山区坚持“全面覆盖”和“精准聚焦”相结合,将“铸牢”融入大宣传格局。推出“1+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IP石榴娃形象,开通“青山石榴红”视频号,开展“理响青山—红石榴”理论宣讲大赛、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大赛等主题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山区自一社区书画交流会。
针对青少年群体,青山区创新打造“新时代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教育联盟”,开展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系列宣教活动,举办非遗进景区、进商圈、进社区、进学校等系列文化传承活动,将“铸牢”融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全过程。
产业融“兴”,共享全面小康幸福生活
王老大村通过共享盆栽绿植技术,将特色绿植产品打造成“网红爆款”;羊山窑村深耕鲜花、草莓种植业,带动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日前,2025年青山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暨兴胜镇“籽籽同绽石榴红,‘村’色满园促振兴”展销交流会上,青山区兴胜镇15个行政村集中展示了在文化传承、产业协作中的实践成果。“截至目前,全镇已有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联动’格局。”兴胜镇镇长赵旭介绍。
活动期间,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深入宣讲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坚定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青山区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发展经济相融合,打造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基地、核产业科技创新园区和内蒙古首个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选“2023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2024年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名单。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支出,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多方融“力”,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乐
前不久,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光荣社区组织开展“红石榴志愿进家门 义剪传递团结情”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上门为老人和残疾人理发。“我腿脚不好,年龄又大,去理发店非常不方便。志愿者服务热情周到,理完发自己感觉也精神多了。”居民陈女士表示。
为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有利条件,青山区着力建设“红石榴+”品牌,打造了一批“红石榴综合服务岗”“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红石榴书屋”“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宣讲队”“红石榴就业创业服务站”“红石榴文化广场”。
青山区还将创建工作与实施“三项计划”紧密结合,推出一系列举措——
搭建各族青少年互动平台,实施“石榴籽一家亲”内蒙古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工程,组织夏(冬)令营、研学交流等系列活动,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
青山区三星小学“石榴籽厅”小课堂。
以深入推进创建“八进+N”为契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发展,培育了哈达社区、北重六小、社会治理中心等45个示范点,选树了“北疆楷模”雷锋车队党总支、“大国工匠”卢仁峰、“小巷总理”乌兰娜等一批先进典型;
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模式,推出8条“铸牢”主题精品旅游路线,举办文化旅游创意作品大赛,促进了跨区域群众互动、文化交流。
治理融“和”,提升依法共治新效能
近日,青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施宇超来到幸福路街道,面向社区网格员、居民,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居民齐参与、社会共治理——如何让纠纷化解在社区”的培训。
这是青山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的一个举措。青山区打造了“一站式”矛盾化解“终点站”——青山区社会治理中心,以“一站式、一揽子”服务推动基层矛盾纠纷依法及时高效化解,169个调解组织实现街道(镇)、社区(村)全覆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青山区探索民族事务治理融入社区网格治理改革,在全区56个社区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五微行动”工作法,建立“微组织”56个、开设“微窗口”56个、设立“微平台”539个、开展“微服务”六大类、实现“微心愿”1.2万余个,涌现出“同心圆桌会”“小马扎议事会”等多个议事协商特色品牌,以社区“微治理”促进民族大团结。
(本文图片均由青山区民委提供)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京备案号: 京ICP备0505846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575号
中国民族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03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