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团结花开映三湘 同心掬得满庭芳
立足实际,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花开映三湘 同心掬得满庭芳
—— 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彭泺
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镇春耕图。
龙山县靛房镇摆手舞大联欢。

  伴着清凉的细雨,绕过弯弯山路、越过湘资沅澧……行走在湘楚大地,繁花似锦,万木争荣。从城镇到村寨,从企业到学校,到处呈现出和谐景象。各族群众在诗意田园中劳动生活,在幸福美景中放声歌唱。“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在这里深入人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多年来,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和现场办公,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了民族地区发展,全省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章立制,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基石

  制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性法规,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湖南省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民族法规有33部,其中有省级地方性法规3部、自治条例8部、单行条例22部。结合实际情况,湖南省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配套措施,已形成了以《湖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湖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为主线,以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其他地方性民族法规为分支,以各级政府及部门配套措施、规定为补充的地方民族政策法规体系。这些政策法规,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凉伞镇位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部,是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全镇3.3万人口中,侗族人口占95%。这里连通湘黔两省边界的五县八镇,是这五县八镇的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多年来,凉伞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的带头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了联通、联建、联享、联创、联调、联惩的“边界六联”工作机制,有效地维护和推动了湘黔两省边界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凉伞镇的“边界六联”工作机制是湖南省创新民族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湖南省近年来建立健全完善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机制、民委委员制度、民族工作示范点机制、民族地区逢十周年庆典工作机制、城市民族工作机制、维稳工作机制、民族联谊机制以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等,为推动全省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时俱进,联谊庆典活动聚民心

  近年来,到湖南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多,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考验。为做好来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湖南省成立了来湘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组。省、市、县三级都建立健全了处理民族问题的有效机制。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现场观摩会在长沙市雨花区牛角塘社区举行。牛角塘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由于社区毗邻繁华商圈,商业繁荣,生活便捷,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在此兴业发展。牛角塘社区积极探索搭建了“党建七彩联盟”平台,依托社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围绕党风、社风、家风、民族风“四位一体”,精准发力,实实在在为社区各族居民提供优质、便捷、 周到的服务,得到了社区各族居民的认可与好评。

  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民族联谊活动,也是促进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好抓手,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舞台,也让各族群众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目前,长沙和其他11个市州都成立了城市少数民族联谊会,定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也成立了湘黔边区民族团结联谊会、湘桂粤边区民族团结联谊会等10多个联谊组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活动。

  近5年来,湖南省民委和省财政共安排了近亿元省本级发展资金支持民族乡的发展,支持了600多个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民族乡还通过举办逢十周年庆典活动,争取到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已举办过逢十周年庆典的41个民族乡共得到各类资助合计近3亿元。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项目的实施,使得民族乡面貌焕然一新。

  彰显特色,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动力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绥宁县,生活着苗、侗、瑶、壮等24个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25.88万,建有8个民族乡。近年来,绥宁县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现在的绥宁县,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路通了,财路也打开了。旅游康养、农产品加工、楠竹新材料、绿色能源、矿泉水、医用器械、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业八大重点产业应运而生。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29551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1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县现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有17个村镇被列入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项目库。

  绥宁县的发展,是湖南省坚持把民族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一个缩影。2011年,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加大对高寒山区的扶贫开发投入。同年,国务院发布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湖南省有37个县市区被列入武陵山片区范围,覆盖了全省绝大部分民族地区。

  2012年3月,吉(首)茶(洞)高速矮寨特大悬索桥正式通车。矮寨特大悬索桥的建成通车,加强了湖南与贵州、重庆等西部省市的联系,对完善国家交通运输网络,改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落后的交通状况,使湘西州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随着村村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工程和退耕还林、沼气推广等项目的实施,怀化、张家界、吉首、凤凰、靖州、龙山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城镇正在兴起,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经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活跃。与此同时,湖南省民族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民生事业也蒸蒸日上,使各族群众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如果你想看最地道的土家族民俗,那你一定要来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在这里,打溜子、咚咚喹、土家织锦、小摆手舞、挖土锣鼓、哭嫁歌等土家文化风俗,你都能欣赏到。或许,你还会与咚咚喹、哭嫁歌、茅古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不期而遇。

  靛房镇是全国土家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哭嫁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这里不仅有传承人,还后继有人,被不断发扬光大。在靛房镇的学校,所有老师和学生都会跳土家族摆手舞,80%的学生会演奏土家族咚咚喹,有400多名同学熟练掌握了打溜子中的部分曲牌。

  目前,湖南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总数达99项,其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入选45项;在220项省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入选131项。全省55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有少数民族传承人23名;在157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有少数民族传承人91名。

  如今的湖南省,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深入基层、面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创新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容,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成为自觉,民族团结进步之基坚如磐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