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新疆历史上的道教与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
万里同风 梵音悠悠
新疆的佛教文化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疆历史上的道教与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

□ 衡宗亮 杨磊
红庙子道观古墓群衡宗亮摄

  在道教传说中,有道祖老子西出函谷关云游西北最终羽化升仙的故事,因此,作为“世守圣地”的西北地区,是道教向西发展的一个重要传播地,并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化印记。道教,也成为新疆多种宗教并存中的一支。

  道教传入西域,主要是随着内地信仰道教的汉人在西域的活动而传播开来。根据相关出土文物,公元5世纪初期,新疆就已经有道教的活动。唐宋时期,是西域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李唐王朝自称是老子(李耳)后裔,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在西域汉人集中的伊州、西州、庭州地区修建了众多的道教宫观。元朝时期,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西行论道,不仅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历史典范。

  道教在清朝统一、收复和建设新疆时期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乌鲁木齐是清代后期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它与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和西陲的伊犁构成了清代北疆汉文化的主要传播区域。

  老红庙道观,又称红庙子道观,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九家湾平顶山一侧断崖高翘、神似虎头的虎头峰南坡。因其外墙朱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人们把这座道观称之为红庙子。新疆“红庙”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纪晓岚流放新疆时所撰《乌鲁木齐杂诗》诗注,注有:“今地俗称红庙,庙址在旧城东,不知何代之庙。”关于红庙子的修建年代,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相传是当年驻扎九家湾古城的清军修建的一座关帝庙。

  清代道光年间流放新疆的台州壶舟道人黄濬在其《红山碎叶》一书中记载了红庙子的沿革:“乌鲁木齐之称红庙者,以石似庙而红故也。近日有人于山上葺关壮缪祠,以红土垩之,士大夫日宴客于此,遂指为红庙云。”由此可见当年的红庙子道观香火之盛,招徕文人墨客在此畅叙抒怀。

  历史上的红庙子道观建筑宏伟,方圆近三里,庙门前有广场,庙宇正大门顺虎头峰,门前左右两侧立有石狮,门堂左右厅塑有神像。前后殿条石为基,红漆圆柱,青砖盖顶,殿檐四角高翘,主要供奉关帝圣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坐像,两侧配殿还供奉着四大天王神像。红庙子整个建筑匠心独运,设计巧妙,是清代乌鲁木齐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宫观红墙围绕,山下四周榆树丛生,远远望去,甚为壮观。

  新疆是西北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将关羽奉为清军的战神和保护神,在统一和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流传有“关公显圣”的传说。关帝信仰在清代新疆移民社会中十分普遍,列入国家祭典,以至于出现了“塞外虽两家,村必有一庙,皆祀关神武,香火之盛,盖接西海云”的局面。关帝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即使在建设新疆的和平时期,民众对关羽的崇拜有增无减,当年驻守此地的清军修建一座神佑边关将士的关帝庙也就顺理成章。

  清朝末期,社会政局动荡、政府财政紧张,由官方主导、耗资冗繁的国家祭祀被民间社会广泛参与的庙会所代替。红庙子庙会期间,前来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各族商贾云集于此,酬神演戏,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建设,乌鲁木齐市区许多庙宇被拆除,神像被移至红庙子。红庙子道观一度成为乌鲁木齐儒、释、道文化的“栖息地”。再后来,由于特殊历史原因,红庙子化作一堆瓦砾。

  1988年,乌鲁木齐道教协会筹集资金,按照“一次规划、逐步实现”的修建原则,在原址上重建了红庙子道观。2000年,人们又在庙前修建了一座戏台。重建后的红庙子道观由戏台、庙门、厢房和正殿构成,正殿供奉着玉皇大帝主神塑像,两侧供奉有齐天大圣、观音老母、王母娘娘、关公、太上老君等。

  此外,在虎头峰一侧的山坡处,还有一块红庙子道观历代高人坐化的墓葬群。这块古墓群主体为4座塔林式墓葬,现仅剩1座保存相对完好。塔林周围分布着清代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墓葬,一些年代久远的墓碑已难以辨认。红庙子古墓群是新疆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道教古墓群,对于研究道教在西域的传播以及西域道教丧葬习俗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2016年,红庙子道观开始了大规模的整理修缮工程。5月20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监制,作为新疆宗教活动场所的“红庙子道观”正式挂牌成立。目前,红庙子道观是新疆唯一一处经政府批准的道教宗教活动场所,有教职人员1名。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