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经济月刊·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央民族大学排球队
全力备战沙排锦标赛
教学活态传承 非遗花开四季
2019门源岗什卡
百公里越野赛开赛
夯实民族教育基础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学活态传承 非遗花开四季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推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纪实
□ 李克军 张庆威 吴双

  人口超过千万的满族,拥有200余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宝贵的满族非遗项目的传承遇到危机,有的甚至濒临灭绝。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扎根承德大地办学,探索满族非遗在大学内的活态教学传承新模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缘起反思 担当使命

  古老而年轻,这一组词汇是矛盾的,但用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身上,却是十分贴切的。学院发端于1907年光绪皇帝御批而设立的热河法政学堂,至今已有112年历史,所以称为“古老”;但2010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当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升本的“迟到者”,故又称为“年轻”。而学校带有“民族”二字,则是因所在地区的缘故。有资料显示,在承德辖区的人口中,满族人口占1/3,被认定为全国满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行政单位;8县3区中,有满族自治县两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个,另有河北省民族县(以满族为主)3个,满族文化底蕴深厚,满族非遗项目众多。

  2016年,升本刚刚6年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对几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反思,一致认为,作为新升本的院校,在强手如林中求发展,只能独辟蹊径,突出特色。为此,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深入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主题为“解放思想谋发展”的大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民族院校的职责。否则,这些非遗一旦消失,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就将遭到破坏,人类将失去一份珍贵遗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给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考察论证,发现学院所在的地区,满族非遗大多濒危,有的甚至已近消失,急需民族学校来抢救。

  有了这个深刻认识,全校上下形成了“师范底色、民族特色、转型发展新色”的办学思路,并确立了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化师范教育转型、非师范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目标,其新的着眼点,即聚焦满族非遗的传承发展。

  多措并举 活态传承

  学校成立了满族非遗教学传承指导委员会和满族研究所,后整合为满族非遗教学传承中心。中心属于教学单位,在教务处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满族非遗主干课程的教学传承。各二级学院(系)则按专业、学科的构成,负责辅助课程教学传承。

  其主干课程,包括《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满族文学》《满族美术》《满族体育》《满族音乐与舞蹈》《满族历史与文化》及《满族饮食》《满族布作技艺》等。为与这些课程相配合,学校实行寒暑假学生非遗作业制度。每个寒暑假,都要求学生做好民族非遗、家乡非遗的感知、传习、调查、宣展等工作,其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完成,由二级学院、学校两级评优,并将精品非遗作业彩印成册。

  学校还明确了满族非遗课程群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原生态保护和适度创新相结合;全面落实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全盘规划与层级落实相结合;整体传承与精品课例相结合。通过校内传承,形成雄厚的师徒型、工匠型、学术型和研发型人才队伍,进而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成国内著名、国际有名的满族非遗教学、科研和活态可持续传承高地。

  满族非遗课程群完全扬弃了传统师范教学模式,把学与用、用与能、能与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学校创新校人合作、校企合作、师生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多维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集“传、学、研、产”为一体的满族非遗大师工作坊。为此,校党政领导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聘请省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的专业顾问和非遗课程兼职教师。校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则作为非遗下一代际传承人,与其形成“师徒”关系并辅助授课。于是,通过“以一带多、知行合一”的特色教学,实现了从“个体传承”到“群体传承”的历史性转变,“传承代际链”正渐渐形成。

  传承离不开科研助力。三年来,学校的科研在民族科研导向上实行制度倾斜,并适时出台满学、满族非遗科研目录,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满学、满族非遗科学研究。学校的校园文化营建、大学生社团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校地合作等也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导向,助力学校“民族牌”战略的全方位铺开。

  坚守初心 成效凸显

  短短三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满族非遗教学传承事业就由筚路蓝缕到薪火相传,更期望玉汝于成,所形成的“五个一”成果无不凝聚着园丁们辛勤的汗水。

  学校是全国高校中一个满族非遗涵盖最广的教学传承体系。按照民族非遗传承的“完整性”原则,满族非遗课程、工作坊、学生社团、大学生创业等多点开花,立体传动,几乎涵盖了满族美术、满族音乐舞蹈、满族体育游戏、满族民俗、满族民间文学(含满语文)等门类中的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省级非遗项目。许多课例在全国比赛、展演中获奖。

  打造全国高校中满族非遗展览项目较多的满族非遗馆。学校的满族非遗馆共分多功能厅、满族剪纸厅、布糊画厅、满族刺绣厅、满族民俗厅、体育音乐舞蹈厅、满文典籍特藏室、互动传习厅、满族名人堂等。一年时间,非遗馆参观人数已达3000余人次。

  编创了一台特色鲜明的“满族非遗音乐舞蹈节目组合”,几年来,师生们根据满族非遗项目,提炼精化、精心创编,已拥有了《乌尔衮者春》《二贵摔跤》《满族大秧歌》《盂兰河灯》《霸王鞭》《满族芭蕾》等带有满族非遗元素舞蹈节目近20项,形成了“节目菜单”,演出预约供不应求。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仅以满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就有近40项,民族和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近60项。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们将学到的满族非遗知识应用到各种外包装等设计中,因民族、地域特色鲜明,受到商家的青睐。不仅如此,学校的满族非遗内涵建设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年可考文明史的民族,众多宝贵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源于历史的深处,曾经造福过龙的传人。然而,在“地球村”向“地球城”发展的今天,许多曾陪伴我们多少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步步消失,乃至成为一种乡愁,一种记忆,急需要我们伸出手去抢救并加以传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决心坚守初心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满族非遗的继承人,实践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落实好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当然,这种坚守和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