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同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浓、出新招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19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浓、出新招

□ 同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文/图
党的光辉照耀雪域高原,各民族孩子们幸福成长。
同德县举办“宗日杯”高原越野挑战赛,将体育、文化、旅游深度结合,打造高原文旅新品牌。
同德县近年来举办多届黄河牦牛艺术节,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俗风情,推进牦牛产业增效、品牌增值、牧民增收,进一步打响“生态家园·牦牛之乡”品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图为2019年同德县第三届黄河牦牛艺术节的赛牦牛现场。
同德县73个行政村都建起了村级服务中心,实实在在做好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工作,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图为尕巴松多镇贡麻村村民服务中心。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总面积4758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3660米。全县辖2镇3乡73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人口6.54万人,有藏、汉、回、蒙古、土、撒拉等6个民族,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3%。

  同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按照青海省委“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战略部署,精心谋划,有序推进,举全县之力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同德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全县共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2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95个。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保障机制

  同德县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健全领导责任、目标考核、协调配合、经费保障、共创共建、督促检查、评选表彰机制,落实领导主体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良好创建工作格局。

  同德县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办公室,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近年来累计投入经费近1000万元,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断加快经济发展,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同德县坚持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调结构、稳增长”作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抢抓机遇谋长远、攻坚克难保增长、综合施策抓扶贫、凝心聚力保稳定,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同德县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发展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特色农牧业初具规模,新兴产业逐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全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5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77亿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由2012年的9.0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282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400万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489元增长到2018年的11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7100元增长到2018年的30600元。

  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环境

  同德县认真贯彻落实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紧紧围绕扶贫开发促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扶贫开发的双赢目标,提出了“三三布局”生态战略:将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草场入股专业合作社,获取红利,在县城从事多种经营;将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各农业点和小集镇,参与合作经济组织,获取劳动报酬;将剩余的三分之一牧户留居原有草场,依法有序流转草场,就地发展家庭牧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截至目前,同德累计完成生态投资5.7亿元,共转移5418户农牧户到县城及周边集镇定居,转移3769户牧户到牧区农业点定居,划定禁牧区373万亩,草畜平衡区270万亩,减畜39万个羊单位,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04亿元。通过“三三布局”生态战略的实施,同德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丰收。

  同时,同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和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营造了绿色健康的发展环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面

  同德县始终把保障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彰显了社会公义。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落实各种教育惠民政策,实施15年免费教育,足额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营养改善计划、教育补偿及异地办班奖补等专项资金,有效保障了全县各族群众子女的受教育权。

  ——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改(扩)建和更新,以及农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建设,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8%。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及时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扎实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稳步提升新增就业人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劳务收入不断增加。

  ——返贫救助及时到位。2017年8月,由青海省军区、海南州协调,同德县委县政府联合发起同德县“党政军企”脱贫攻坚返贫救助基金,整合各级党政组织、军队武警、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加大对因病、因灾返贫家庭的救助力度,累计筹措资金551万元,完成两批共24户返贫户的救助工作,发放救助资金75万元,对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成果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社会帮扶措施得力。通过开展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对口帮扶,构建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任务链。县级机关和驻县单位、国企、金融保险等81个单位结对帮扶29个贫困村和44个非贫困村,累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5万人(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42万元,协调落实项目17个、资金1432万元,解决就业1220余人。

  不断深化平安建设,

  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安定环境

  同德县把巩固提升“全省平安创建先进县”成果作为推进创建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工程,深化平安建设工作,构建了上下衔接、左右互补、无缝对接、运行有序的社会安全守护网络。

  ——在各村(社区)、寺院、学校等扎实做好各项服务管理工作,配齐调解员、信息员、管理员、代办员、监督员、维稳员等工作人员,切实强化了基础信息调查登记、邻里调解、治安信息、公益事业服务等便民管理服务工作。

  ——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深入排查化解影响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全县矛盾纠纷调解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增强行政边界地区的团结协作,与贵南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以及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召开联席会议,分别签订了睦邻友好协议、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友好协议,边界纠纷逐年下降,有效维护了睦邻友好、社会稳定。

  不断推进脱贫事业,

  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在创建过程中,同德县始终把摘掉贫困帽子作为重要任务,综合施策,集中攻坚,通过三年扶贫攻坚、一年脱贫攻坚和两年巩固提升,惠民生,促发展。三年扶贫攻坚期间,同德县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项目709个。农牧民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和广播电视收看收听难等“十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全省牧区水、电、交通、住房、通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六个第一”,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青海省政府于2017年10月29日批准同德县退出贫困县,同德也成为全省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

  脱贫攻坚战以来,同德县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75%降至目前的0.79%,全县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低于2%,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低于3%,群众认可度高于90%,真正做到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并于2018年12月顺利通过中央第二次脱贫攻坚成果国家级第三方评估验收。

  在脱贫攻坚中,同德县坚持以“扶志”“扶智”为核心,重点开展精神扶贫“十二大工程”,建立贫困户脱贫表彰激励制度和“早干早支持,多干多支持”的帮扶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态势,切实把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精神立起来、信心树起来、本领强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营造了人人谋发展、盼和谐、求进步的良好氛围,用脱贫成绩扩大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

  不断强化寺院管理,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氛围

  同德县始终把促进宗教和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健全完善机制,强化寺院管理,凝聚团结进步的力量。

  率先启动“三种方式+片区化”寺院管理服务模式,实行僧尼户籍统一管理,将僧尼户籍转入寺院,实行一寺一档、一僧一册,做到持证住寺,保证僧尼“户口本、身份证、教职人员证”三证齐全。

  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寺院、联系活佛、联系宗教界人士制和统战、民宗干部联重点寺院制度及宗教界代表人士联系寺院责任包片制度,大力推行“片区管理”模式和“一寺一策”管理相结合,在全县18座藏传佛教寺院分别设立了寺院管理机构,并选配寺管干部参与寺院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寺院内部民主管理水平。

  分批创建“十好”美丽和谐寺院,把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人居环境舒适的新家园,把宗教教职人员培养成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捍卫者,全面实现共管寺院转化为协管寺院、协管寺院转化为自管寺院、自管寺院持续和谐稳定的目标任务。

  不断突出党建引领,

  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组织基础

  同德县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以“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强大动力。

  ——以党组织为创建工作核心,结合“三基”建设及党建专题活动,以“建强班子、增强功能、发挥作用”为切入点,新建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73处,实现了标准化村级活动阵地全覆盖。

  ——落实书记创建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和谐互助的基层推动力。

  ——深入开展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两新”组织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坚持示范推动、典型带动、表彰拉动,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持续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了一批本乡本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不断深化教育引导,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

  同德县深入开展“十个一”宣传活动,把宣传教育延伸到全县各领域、各角落、各层面,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覆盖。

  先后开通同德新闻网、同心同德微信平台、阳光政务信息一体化平台、人民网同德频道等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网页宣传专栏,创作《巴域之韵》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歌曲,选树和宣传刘秀青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

  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全县“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宗教界人士、村干部、中小学生等在教育基地观摩学习,进一步筑牢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为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发挥了显著作用。

  组织全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重点就《条例》制定背景、意义、内容及贯彻路径等方面进行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条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增进了民族团结意识,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整合多方力量,

  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全面覆盖

  同德县始终立足自身优势,持续开展全覆盖、零距离的“十一进”活动——

  “进机关”以加强学习民族政策法规为重点,坚持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真抓实干、业绩突出的机关形象。

  “进社区”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互帮互助显真情”为主题,开展献爱心救助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微心愿·爱心彩虹桥”帮扶平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进企业”以树形象、强管理、立诚信为重点,搭建企业参与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引资引智、吸纳各民族群众就业、参与光彩事业和脱贫攻坚的平台。

  “进乡镇”以开展“零距离”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和“星级党员”管理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发挥乡镇基层治理职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进学校”以开展感恩第一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为重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专题系列活动,强化思想引导,筑牢师生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进寺院”以巩固提升“五好和谐寺院”创建活动为重点,统筹推进寺院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确保宗教领域持续和谐稳定。

  “进军营”以持续深化“六联建”活动为重点,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形成了军警民共促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进家庭”以“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重点,组建宣讲团,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分散宣传等方式,及时把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到农牧民家中,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

  “进市场”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为重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各民族消费权益”主题创建现场观摩推进活动,努力增强市场从业人员文明、诚信、守法经营的意识。

  “进网络”以同德新闻网、阳光政务信息网、“同心同德”、“净秀同德”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为重点,发布各类信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讲好“同德故事”。

  “进景区”以“宗日文化”为主题,深入推进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宗日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宗日遗址和石藏寺文保项目建设进度,实施班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尕日干河景区道路建设等新建项目,力争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不断补齐工作短板,

  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崭新局面

  下一步,同德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要指示和青海省委“四个转变”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目标,紧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要求,正视不足,补齐短板,巩固成果,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迈进,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结合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和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同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做法和模范典型事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在载体结合上下功夫。把创建工作与省州县重点工作,与乡镇、部门、单位的党建工作、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尽心竭力地为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展示成果上下功夫。坚决做到业务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无缝对接,总结和宣传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成果。

  ——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在全面完成年度创建指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领域,延伸活动触角,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标杆性的示范单位和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模范个人,全面提升全县创建整体水平。

  ——在查漏补缺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解决创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件一件抓好落实,提升创建的层次和水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力争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社会各项事业上取得新成绩,全面打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