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奋力开创新时代湖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
新时代牧区全面振兴的意义和途径
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文献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开创新时代湖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

□ 徐克勤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勤于谋划,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湖南省共创建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8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有280个全国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巩固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坚持不懈抓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南省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

  让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入脑入心。把民族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纳入全省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举办“湖南省少数民族县处级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邀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讲解民族政策法规,分析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举办全省民宗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培训班,实施《民族工作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提升民族工作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认知程度。

  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入人们心灵深处。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宣讲民族知识,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如,在《华声在线》开设“民族团结模范”专栏、拍摄《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片、举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等。

  加快改善民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见实效,提升群众获得感

  湖南省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4年至2018年,湖南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的GDP由1796.5亿元增长到2400.6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55元增长到242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169元增长到9517元。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动力。

  规划驱动,谋划长远发展。立足“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和需求,编制出台了《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湖南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明确了民族地区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重大建设任务。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持把民族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坚持将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存量的30%、增量的35%投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坚持将扶贫资金的70%投入武陵山和罗霄山两大片区。2014年至2018年,湖南民族地区累计脱贫151.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05%下降到2.7%,贫困村由2571个降至348个,12个县市区实现脱贫摘帽。

  加大投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点,集中力量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种养基地和绿色加工企业等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整村推进示范村工程,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难题。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成合力、激发动力

  湖南省把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作为突破口,推动创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高位协调,推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广泛参与协作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局面。

  成立多个层级的协调机构和机制。通过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来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小组、省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等,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合力。借助统一战线的“同心工程”平台,组织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团体、海外力量对民族地区进行对口帮扶,推进创建工作。

  建立矛盾调处机制。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建立了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有效机制,边界地区成立联防联调工作小组,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保障机制有力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省文明城镇测评体系”,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和经费支撑。组织市州及省直相关部门对各地的创建单位进行“互观互检”,组织开展对中央和湖南省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推动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丰富优化载体平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充满活力、展示魅力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湖南省以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为载体,开辟创建园地基地,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吸引力、感染力。

  培育“六进”示范单位,发挥辐射作用。召开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这个重点,出台文件措施,强化顶层设计,从组织领导、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指导。湘西州把推动创建工作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意识相结合,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引导高校积极开展以“六个一”为基本内容的创建工作。如中南大学通过打造“56度中南工作室”,做好“文化浸润、共同进步、真情关爱”3篇文章,促进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民族联谊平台,搭建沟通桥梁。通过民族团结联谊会等,不定期开展活动,促进边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在中心城市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适时召开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定期开展城市少数民族慰问走访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举办“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交流系列活动,促进海峡两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对口帮扶实现心连心。湖南省积极落实党中央对口援疆援藏战略部署,对新疆吐鲁番市和西藏山南市开展全方位的援助工作。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印发扶贫联县指导帮扶、干部驻村帮扶等相关文件,实施一名省级领导联系一个贫困县,指导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加大长沙、湘潭、株洲、岳阳等7个市对湘西州龙山、永顺等7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开办内地高中新疆班、西藏班,引导各族学生相互学习、密切感情。

坚持文化引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湖南省把展示各民族文化魅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亮丽工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掘特色资源。立足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髓加以宣传推介。如,对土家织锦、苗绣、凤凰纸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助于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湘西州在60周年州庆时建成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激发了湘西人民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特色村镇。“十二五”以来,湖南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整合各类资金200多亿元,重点扶持建设了3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其中,58个列入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43个入选“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其中33个成功创建国家A级景区,24个入选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涌现出了十八洞村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力推特色文化。湖南建设省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和省级民族文化联系点,推陈出新创作民族歌舞剧目,既演绎民族艺术文化,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等内容。打造了一批知名民族节会,吸引了游客,也增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情谊。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民俗活动比赛,展示本土原创歌舞、民族广场舞表演和国家级非遗,充分呈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城步苗族自治县将60周年县庆演出中90%的节目交给本土群众演员,参与人数达8000人,凝聚了民心,增强了各族群众爱家乡建家乡的豪情。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