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后发赶超 探索新时代发展新路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19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发赶超 探索新时代发展新路

□ 李银 胡星 肖艳 万秀斌 黄娴 程焕
参观者在贵阳市举办的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追梦·未来”数字艺术特展上观看和体验艺术作品《宇宙深空》。杨文斌摄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欧东衢摄
2019年8月4日,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贵州日”活动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举行。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演员为观众表演了精彩的民族歌舞。李欣摄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卧龙社区的华里电子“扶贫车间”,搬迁群众在加工喇叭音膜半成品。 杨楹摄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陶亮摄
2019年10月9日,成贵铁路兴文(宜宾)至贵阳段开始联调联试,图为综合检测列车通过毕节站。全长632公里的成贵铁路为客运专线,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小时。 新华社发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全国第一,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如今,“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正奋力撕去贫穷落后的标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不懈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每年减贫100多万人,经济增速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从后发赶超的“贵州实践”,看到的是中国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探索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新路。

  后发赶超 摆脱贫困

  茅草房、蕨粑饭、泥塘水,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多年前,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老鸦山上,还住着23户苗族同胞。1994年,花溪区投入49万元,在山下盖起了一座罗依新寨,老乡们从此住进了舒适的砖瓦房。

  贵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为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

  2015年12月,贵州率先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仗”,将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六个坚持”贯彻始终,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2017年起,贵州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新模式,根据城镇可就业岗位、可脱贫产业,确定安置容量和安置点建设规模。

  一口刀村,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的一个聚居村。地如其名,11个村民组散落在形似一把菜刀的陡峭山峰中。200多公里外,铜仁市碧江区为乡亲们盖好新房,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17年,村民田应河和872名老乡一起,举家搬到这片安置点,过上了幸福生活。

  截至2019年5月底,贵州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46个、住房44.2万套,搬迁入住144万人。今年底将全部完成188万人搬迁。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州又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和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

  前不久,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1233户5853人全部搬出了大山。“我们为搬迁村民提供了多项就业选择,实现户均1.7人稳定就业。产业园完工后,还能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对于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晴隆县副县长、三宝乡党委书记贺伯果信心满满。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贵州省委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提速推进。作为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计划搬迁188万人,2019年将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任务。创新“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等工作方法,2018年率先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啃“硬骨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2019年上半年,全省财政投入扶贫资金737.3亿元,3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推进,54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看病就医补偿受益800多万人次。

  ——换“穷业”,农村掀起产业革命高潮。贵州加速调整种植结构,从蔬菜、茶、食用菌、水果、辣椒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突破,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2019年上半年,特色优势产业替代种植502万亩低效玉米种植。

  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每年减少100余万贫困人口,33个县脱贫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6.8%下降到2018年的4.3%。

  经过多年发展,贵州减贫人数和减贫幅度位居全国前列,正在奋力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状况。

  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

  “金钥匙”

  蓝天白云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儿翩跹起舞,游客泛舟湖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美景映入眼帘。

  曾几何时,这里人进湖退,生态恶化;现如今,生态和发展双赢,成为贵州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作为“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贵州义不容辞。贵州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脆弱,保护好生态,任务艰巨。

  如何守好、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思路日渐清晰: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色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大生态上升为全省战略部署,与大扶贫、大数据并列为全省三大战略行动;连续10年举办生态文明论坛。

  既在“守”上下功夫,更在“治”和“管”上做文章。贵州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印发《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向污染源“宣战”。

  此外,贵州取消对部分贫困县的GDP考核,增加生态考核指标权重;率先在全国开展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损害终身追责等改革试点。

  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走进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阵阵果香扑鼻而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园”,红彤彤的桃子、晶莹剔透的李子层层叠叠,压弯了枝丫。

  “过去种玉米吃饱饭都难,现在种水果能增收致富。”村民李富强感慨。贵州境内山地、丘陵遍布。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长期困扰着贵州的经济发展。

  怎么办?新发展理念成为贵州冲破传统局限的金钥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效益。

  如何实现?贵州选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茶叶等山地高效农业,原本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贵州旅游加快发展的优势。“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风行全国、走向世界。

  截至2019年上半年,贵州经济增速已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高增速的背后,是摆脱高污染、高耗能推动,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中推动节能减排。

  行百里者半九十,“贵州实践”更需要持续的动力和耐力。“当前,贵州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实现新时代的新作为。”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深挖“数据富矿”

  “大数据让贵州第一次站在了与发达地区同一起跑线上。”5年前,贵州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凭借区位、地理、成本优势,让大数据落地生根。

  “大数据是贵州守好两条底线,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5年来,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意见,率先建设首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率先举办数博会并升格为国家级国际博览会,率先建成首个省级政府数据聚集共享开放平台“云上贵州”,率先成立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产业让贵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哪些省外运的茶叶最多,新疆老百姓喝的茶叶主要来自哪里,哪些省的货车司机最爱运输小龙虾,湖北的小龙虾主要供给哪里……这些具体的民生数据,是透过运输业感受到的中国经济发展脉动。

  谁能想到,数据的发布方,是来自贵州的一家企业。总部位于贵阳的满帮集团,立足于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解决“货找车、车找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集团的平台目前有认证司机用户650万名,认证货主用户160万家,每天更新的物流运输交易大数据累积量达到50TB。

  基于货运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满帮集团先后发布了“西瓜数据报告”“螃蟹数据报告”“鲜花数据报告”“化肥数据报告”等,将物流与民生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大数据参考。

  据统计,2018年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24.6%,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位。甲骨文、谷歌、微软、富士康、英特尔等知名企业落户贵州,大数据企业达9500多家,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以前提起大数据,企业觉得不像买几台设备、新建一条生产线那样能很快带来回报。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因为企业尝到了甜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产业融合处副处长韩朱旸说。

  贵州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彭显华说,近年来贵州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工业,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新路,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工业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实现了从空白到赶超的跨越。

  大数据正成为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贵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过去两年,贵州先后开展了“‘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和“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0%,新经济占比达19%,大数据已经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