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纵马欢歌在草原
打造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平台
融合、跨界与接轨
《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出版发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古汉学与中蒙文化经典互译论坛:
打造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平台

□ 本报记者 张雪娥
近日,中国作家莫言的短篇小说《父亲的画像》由蒙古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其米德策耶译成蒙古语,在蒙古国多家重要网站刊载。图为其米德策耶(右)与莫言在一起。
中国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
中国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蒙古国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
蒙古国作品《达木丁苏伦诗文集》

  为进一步推动中蒙两国经典作品的互译与传播,加强中蒙文化互译领域的深度合作,10月29日,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的蒙古汉学与中蒙文化经典互译论坛暨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蒙两国出版界、翻译界、汉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蒙古汉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推进中蒙经典作品互译、中蒙智库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就应该去了解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去阅读这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蒙古国汉学家、翻译家其米德策耶表示,中蒙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图书互译源远流长,对增进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米德策耶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蒙两国图书互译的发展进程和成果。他说,今年来,蒙古国在翻译出版中国经典著作方面成果丰硕。8月底,在乌兰巴托举办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等著作蒙古文版首发式,这是中蒙两国建交70周年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的一个亮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蒙古文版不久也将亮相蒙古国。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英德拉认为,近年来,蒙古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充满兴趣,不少有影响力的网站和报纸开辟专栏连载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品评文章也屡现媒体。她表示,“民心相通不光要推动老百姓的一般交往,更要让其深度了解彼此的人生之道、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此中蒙经典著作互译是推动民心相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蒙古国是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重要国家,因此也是达成民心相通的重要伙伴。今天的中蒙两国学者把人文交流的内涵推进到文学经典的互译,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认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之花,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灵,最好是去读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从比较与借鉴的角度来看,中国与苏联-俄罗斯之间曾有过一个文学翻译交流的黄金时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普希金的诗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作品把两国人民连接在一起。此外,中国作家的作品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到他国,从近一个世纪之前的鲁迅作品开始,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张志洲看来,文学既是心灵的书写,也重构着心灵的秩序,因此也重构着世界的秩序和国际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青年翻译家们快速成长,将译介蒙古国现代文学的事业带入佳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岗龙强调,高质量翻译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需注意三点:一是要选择翻译能够反映现代蒙古国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二是蒙古国现代文学是在蒙古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的土壤中成长的,因此要做到高质量翻译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必须深入研究蒙古国传统文化。三是蒙古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不容忽视,需要两国翻译家合作翻译更多的优秀的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心相通离不开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核心是文学交流,文学交流应始于儿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从儿童文学出版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儿童读物和少儿读物出版对于促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意义。他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儿童图书的创作出版和阅读推广,并建议中蒙经典互译项目中应遴选一定数量的中蒙原创儿童图书进行互译传播,让两国儿童有机会读到丰富的经典儿童读物。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表示,随着中蒙友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近几年两国在汉学、出版和文化领域的合作道路越走越宽,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成果日渐丰硕。值此中蒙建交70周年之际,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国民心相通,意义重大。

  会上,中蒙双方在建设中蒙互译委员会、进行中蒙经典著作遴选、成立中蒙智库等议题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全面落实中蒙经典互译宣言》,为GET蒙古知识中心揭牌。

  (本文图片均由其米德策耶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