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民族团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腔热忱献洱海
“苹果博士”把脉
西藏果农增收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
上饶师范学院:援疆筑梦谱芳华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榜样的力量]
一腔热忱献洱海
——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治理纪实
□ 见习记者 郭家翔
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洱海采样。 研究院供图
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检测水质。 郭家翔摄

  苍山下,洱海畔,古生村里游人如织。在白族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里,一面照壁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谆谆嘱托。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并到李德昌家中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始终扎根苍山洱海,把保护洱海、建设美丽家园作为第一要务。如今,苍山更绿,洱海更清,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科技先行,全面统筹攻坚克难

  洱海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它以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大理人,又被称为“金月亮”。

  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大规模爆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原来的4至5米骤跌至0.5米,水质一度下降到Ⅳ类,部分湖湾水质甚至下降到劣Ⅴ类,“金月亮”蒙上了阴影。

  “那时候,把手伸进湖里,出来满手都是绿的。坐在家里,一阵风吹来,就能闻到臭味。”洱海水质的恶化,让居住在洱海边的村民苦不堪言。

  “破坏洱海生态平衡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而要恢复它却要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河湖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孔海南说。

  在来洱海工作之前,孔海南曾长期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水环境部担任研究员,参加过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浦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设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孔海南被确定为洱海项目负责人。十几年如一日,他带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扎根在洱海治理一线。

  “洱海污染问题的根源是面源污染。洱海流域绝大多数村落、农田以及旅游服务场所产生的污染都会进入河道,继而汇入洱海。污染源分布面积广,治理起来非常困难。” 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说。

  2007年,王欣泽随孔海南来到大理,投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研究工作。2014年,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正式揭牌。建院至今,王欣泽相继担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并负责高原湖泊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

  近年来,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从洱海全流域层进行整体设计,在对核心示范区罗时江流域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状况调查与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全流域特别是核心示范区小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以及关键水域断面的水质改善总体技术路线,系统开展了洱海全流域清水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农村与农田面源污染的区域性综合防治、上游入湖河流净化及沿河低污染水的生态处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典型湖湾水体污染防治与综合修复以及湖泊水生态、内负荷变化研究与防退化6个课题研究。

  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罗时江入湖河口水质主要指标总氮和总磷大幅下降,水体透明度也从原来的0.5米提升到3米以上水平,一年365天清澈见底,实现了清水入湖的治理目标。洱海水质恶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初步呈现了Ⅱ类水质月份逐渐增加的良好势头。2018年,洱海Ⅱ类水保持时间恢复至全年7个月,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

  促进绿色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期以来,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始终坚持环境治理和民生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在让洱海水更清的同时,让周围的老百姓富起来。

  “要彻底改变洱海的面貌,就必须改变洱海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治理和保护洱海,必须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把污染治理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综合保障体系改革结合起来考虑,把污染控制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王欣泽说。

  “水专项具有典型的社会服务性质。我们提出来的技术方案要既能解决水污染,又能让老百姓增加收入。”孔海南说。

  上海交大自2013年定点帮扶大理州洱源县以来,将专家工作站设在田间地头和当地企业中,用科技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作为上海交大与定点帮扶县的桥梁纽带,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协助上海交大累计免费救治55名洱源县先心病患儿,培训医疗人才521人次;共投入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费510万元,每年有180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到上海交大受训或在当地接受远程指导,65名贫困中小学生接受了“一对一”帮扶;共培训技术人才1500人次。

  这个最初以治水为本的科研团队,如今大大拓展了研究的范围。研究院坚持主动融入和服务,在民族文化、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产品的挖掘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提出利用“茶马古道”整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有的文化景观群落的构想;开展“大理学”探索研究;进行青梅与铁皮石斛衍生产品研发;编写完成了《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启动了高原湖泊污染防控、新能源汽车、民族医药、民族文化等8个专项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培养更多扎根本土的人才

  洱海的长期治理,不仅需要“输血”,更需要当地的“造血”。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不仅将人才引进大理,还助力大理培养本土人才。

  洱海项目正式启动后,孔海南主动找到了大理学院的领导,希望学校参与到洱海治理中来。他经常抽时间到大理学院为环境专业师生免费作报告,并担任了学校的客座教授。不仅如此,他还把国内和日本的专家学者请到大理学院,为师生们讲课。

  依托洱海项目,王欣泽培养了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仝欣楠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7月份还没开学,她便被导师王欣泽带到大理参与洱海项目。“有次外出工作,我看到一位学姐在实验室做的研究被应用到洱海治理中,这让我很受鼓舞。”硕士和博士阶段,仝欣楠陆续完成了人工湿地脱氮、抗生素对人工湿地脱氮的影响等课题。

  在孔海南和王欣泽等的带领下,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完成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等数十项重要研究工作,有的成果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和2018年,大理州政府连续授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自然景观的精华,也是这方水土的魅力所在。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科研团队还将在洱海边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和大理人民一起努力,只为了洱海的水更清、月更明,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留人间。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