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宗教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延续传统推进中日两国佛学交流
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北宋珍贵文物的出土修复
加强粤港澳三地宗教文化交流互鉴 画出最大同心圆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北宋珍贵文物的出土修复

□ 胡中 幸菲菲 候乐沛
彩绘泥塑观音
《洗钱图》(暂命名)
《四分戒本》手卷

  9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新书学术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慈云寺塔内15年前发现的北宋珍贵文物有了新动态。这批文物堪称微缩版“敦煌文物范例”,当时受损严重、面目全非,如今“疗伤”归来、揭开面纱,正以考古资料的形式让世人一睹真容。

  佛塔暗龛的秘密

  赣州古城的千年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遗存,散发出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兴建于北宋初年(1023年)的慈云寺塔,见证了赣州古城当年的车水马龙和盛世繁华。如今,这座古塔依然静默地屹立于老城东南角,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当年从古塔里抢救性清理出来的北宋文物,无声地诉说着千年传奇,至今仍有诸多不解之谜。

  慈云寺塔六面九层,原高42米,几经修葺后,现高近50米。其造型秀丽、端正大气,具有浓郁的宋代江南砖塔造型艺术风格,因隶属于宋代著名佛教寺院慈云寺而得名。

  2004年5月26日,赣州市政府对塔身进行修缮施工时,工人无意中在第四层的暗层中发现一个暗龛。

  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恰是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的诞辰。赣州市博物馆随即对暗龛内隐藏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现场清理发现,暗龛是一个面宽55厘米、进深33厘米、高117厘米的暗室,室内零乱堆放着众多南朝至宋代的宗教和世俗文物,包含经卷、木雕像、泥塑像、青铜像、瓷像、供养人画像、纸绢残片等,材质不一、品类不同。

  考古人员初步清点出书画和经卷16件、木雕造像13件、泥塑造像6件、青白釉瓷观音像1件、铜佛像1件,共计37件完整件和较完整件,以及残破经文、纸绢彩画、各种零散构件400余件(片),部分文物为全国首次发现。

  然而,因年代久远和受自然侵害,龛内文物损坏严重,文书、纸本画、经卷等已经深度霉烂变质,彩绘泥塑佛像大部分碎裂,部件散落一地,需要经过复杂的文物修复才可一睹真容。

  文物取出后被妥当保存,等待修复。赣州市委、市政府很快作出指示:一定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聘请国家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对这批文物进行整理、修复、保护。

  倾尽心血的修复

  赣州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先后拨付专项资金,由赣州市博物馆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这批文物的修复责任单位,邀请我国纺织考古学家王亚蓉担任首席修复专家。

  2006年,王亚蓉两次赴赣州检视这批文物并制定保护方案。她见到这批残损文物虽支离破碎,但清雅的头面、精美的木雕及绘画残片上的描摹与着色,都展示出其不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王亚蓉被深深震撼。

  “由于这批文物材质不一、受损严重,给修复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迫使我们在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上进行了尝试,并进行了多学科结合创新。”王亚蓉说,她在整理修复绘画文物时,首次尝试应用“桑蚕单丝网+聚乙烯醇缩丁醛黏合剂加固”辅助手段,并取得了成功。最终,成百上千块细小残片被一一分拣出来,并按照画意逐步拼出成幅的北宋初年绢本、纸本绘画30余幅。

  从2006年到2012年,品类众多的60件文物终于完成修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表示,各门类专家团队倾尽心血、不断实践、精心修复、研究探索,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修复过程中新技术的使用也为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

  《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一书由王亚蓉担任主编,以图录的形式概述了这批文物出土情况、修复过程和修复成果,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赣州市博物馆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为学者研究南朝时期的宗教、美术、服饰、民俗等提供了珍贵样本,为进一步认清这批文物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图录均没有命名,全部以数字符号代替。这要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说起。当年,年逾九旬的宿白教授亲临实验室,对这批文物的修复进行了指点,对刚修复完成的纸绢供养人画给出了明确意见:“这批东西太重要了,很多东西看不明白,鉴定和定名时应当审慎,谁也别先下结论。公布所有材料,提供给大家认真研究。”

  因此,该书出版的意义还在于体现了学术研究观念的重大转变,从“我研究”转向“大家研究”,甚至是甘愿成就“他人研究”。

  参与抢救整理这批文物的原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万幼楠介绍,这批文物资料丰富、信息量大,有很多存疑和有趣的内容。如编号为GZ—11的画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纸本设色画之一。一位妆容典雅、身姿丰腴的女性,盛装端坐屏风前,正在接见献宝的胡人。她的前方有两人似在水盆中洗捞钱串,左侧男子头戴峨冠,袒胸露肱,右侧男子赤膊纹身,呈跪地洗钱状,满地间饰金银锭等宝物……这幅画被众人戏称“洗钱图”,但至今还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他们究竟是不是在洗钱串?为什么古人会有赤膊纹身?男子袒胸露肱的豪放服饰是古人的睡袍吗?这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目前,经过多年精心修复的这批文物被分批送回赣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关基础工作也告一段落,相关研究保护工作正在酝酿中。

  “江南宋城”的荣光

  慈云寺塔文物的面世,于方寸间纵览千年历史,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文物数量多、种类全、质量精,部分文物为全国首次发现,时代跨度之长也属全国罕见,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如南朝梁的纸本写经《四分戒本》,北宋的纸本设色《三圣像》、纸本设色经变画《大圣降瘟图》、纸本设色《七斗星君图》、纸本设色《洗钱图》(暂命名)等,均为全国首次发现。我国类似性质的发现,过去仅见于西北的敦煌。

  因此,结合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研究,这批文物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专家们建议将这批文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宗教、美术、民俗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以彰显其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经修复认定,这批文物全部距今千年以上,是研究我国南朝至北宋时期宗教与世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尤其是为研究赣州中古历史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料,填补了史载赣州人文在唐朝以前“率以荒服”的空白。这批文物为重新审视和认识赣州宋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原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嗣介认为,这批文物中出现了一些宗教与世俗社会的罕见资料,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民间风俗与市民生活,有的具有较明显的北方地区文化特征。这些不同风格的古代艺术品同时在赣州慈云寺塔出土,进一步证实唐宋时期随着大庾岭的开通,赣州已成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连结我国内地黄金水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赣州市博物馆馆长朱小宁介绍,继参与召开修复成果专家座谈会和出版《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之后,赣州市博物馆还规划2020年在赣州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让更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赣州慈云寺塔北宋文物,并推动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

  “一座赣州城,整部宋代史”。赣州在宋代为全国三十六大城市之一,素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的美誉。因此,对这批文物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宋代及赣州古代历史文化的再认识。

  (本文图片由赣州市博物馆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