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宗教艺术应服务于时代
当小楷遇上经藏
“净头”所体现的佛教精义和人生哲理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禅文化 助力中国梦】
“净头”所体现的佛教精义和人生哲理

□ 光泉
净头僧 灵隐寺供图

  当寺院东墙头晨曦微吐,已有职事僧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寺院的每个角落。打扫厕所、院落,洗涤杂物,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简单辛苦的劳作,不言苦、不言脏、不言累。他们就是人们眼中职级较低的寺院杂职——净头。

  中国佛教在后秦以后,逐渐形成了寺院管理制度,负责僧职有上座、寺主、维那,称为“三纲”。佛教发展至唐代,因僧人众多,寺院的职务也随之增加,百丈怀海禅师创立了《禅门规式》,对寺院各个岗位设定了相应的清规戒律。据《百丈清规》卷四等记载,大的禅宗寺院设置东序六知事、西序六头首。宋代以后,诸宗融合,佛教较大寺院的僧职基本都依据此制。

  “净头”一词,有两个含义,均来自佛教。一是指出家人剃去头发;二是特指佛僧人职,是寺院中管理清洁工作的职事僧。这里所讲的是第二个义项,又称净头陀、净头僧、净人等。对于此职,《百丈清规》卷四有记载:“扫地装香,换筹洗厕,烧汤添水,须是及时。”

  寺院维持日常管理,就必须有秩序,秩序的维持则要有律法,而执行律法是由寺院内相关职务的人员逐级完成的。住持方丈、头事、知事,之下就是各种职事僧。佛教的列职杂务主要服务于僧众,他们的头衔中都冠以“头”“主”之称,表示他们是某项具体工作的专职人员。

  “净头”一词的含义主要体现在“净”字上,净是动词,指用水洁净。从事净头者的身份很多:有刚入寺的僧人,有精进的修道者,有开悟的高僧,也有为了赎罪而自愿打扫的,甚至有被惩罚的僧人。净头所负责的工作比较宽泛,除了例常的负责洗涤、打扫、换洗厕筹外,还兼任别的许多杂务,如烧汤水、做侍者、行堂、处理食物等。总之,都是最琐碎、很辛劳苦累的工作。

  “净头”表面上看意思很简单,就是让世间最为肮脏的处所变得洁净,将污秽一扫而光。但在佛教中,其含义远不仅如此,不少僧人是借此修心,认为可将人的心灵涤除干净,从而悟道。

  正因此,此职虽然是杂职务中最低的等级,但真正修行的僧人却“自好当之”,主动请职。这其中也有因犯错误或者有过失,甘愿持净的僧人。据记载:“福严置和尚,东川人。初游方,见真如禅师发明正见。在沩山知客寮立僧,因语言过失,乞退做园头,以赎其罪。”也有被罚做净头的,借此改过自新,真正悟道。

  此外,刚入寺没有“剃染”的僧人也常被安排持净,为众僧服务。这一方面是出于寺院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新僧人快速从世俗过渡到佛门,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破除偏见和傲慢。如《六学僧传·宋常觉》云:“觉游庐山,乐其闲静,遂投归宗寺出家为净人。梁干化二年,始易形服,从剃染。”

  世间没有不劳而获,勤劳是人生的美德,行动是成功的要义。佛教认为,净头不仅体现了佛教破除傲慢、生起恭敬之心,同时也昭示着行住坐卧皆是修行的理念。不管是诵经、礼佛、禅坐、听闻佛法,还是扫地、净厕、看园,只要能够专注一心,就能心中清净,破除烦恼,成就道业。正如《真净文禅师录》所说:“浮泡屎尿陈,何妨观秽恶,却要灭贪嗔,除垢超凡果,谈空入圣因。”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