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澳门师生:用镜头告白祖国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19年1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澳门师生:用镜头告白祖国

□ 实习生 渠玺月 本报记者 张国欣
在恩施土司城,同学们用手机云台拍摄民族舞蹈。 郭绮晴摄
澳门科技大学学生用镜头记录内地发展。 吴建莹摄
师生在恩施黄鹤峰林合影。 吴建莹供图
恩施土司城,躲在门后微笑的女孩。 戴子聪摄
镜头中的民族建筑。 吴建莹摄
恩施土司城跳民族舞的小伙回眸一笑。 何雅颖摄
重庆洪崖洞的繁华夜景。 梁佩玲摄
三峡大坝的日落美景。 吴建莹摄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一定要到首都北京,去爬长城!”

  “西藏和新疆好美,大学毕业前,我们一定要去一次。”

  ……

  刚刚结束重庆之旅,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学生郭绮晴和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约着下一次旅程。

  今年10月,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1位老师和6名大三学生,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主办、西南大学港澳台办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影像·西南”重庆土家族、苗族文化深度行活动,进行摄影创作和文化交流。

  看祖国发展变化,览名胜古迹,感受民俗风情……10天的时间里,这群澳门师生透过镜头,完成了一场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上小学时,我和爸爸妈妈来内地游玩,坐的是绿皮火车,车厢里挤满了人。”郭绮晴说,“现在,高铁速度好快啊,车厢里井然有序,明亮宽敞。”

  带队教师吴建莹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20年前,在内地上大学时,他曾经到重庆旅游过。如今带着学生,重回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速度”。

  吴建莹说,20年前的重庆,过江索道还是当地群众日常的出行工具,而如今已成为历史,变成供大家游览观光的一种体验工具。曾经的“山城”,坡多路窄。如今,宽敞的马路“似布匹般铺开”,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变化的火锅店,成为吴建莹观察内地城市治理的一个窗口。20年前,他到重庆时,大街小巷的火锅店林林总总,店老板就在路边支几张小桌,招揽熙熙攘攘的顾客,有时这还会给来往的车辆造成拥堵。如今,重庆的火锅店装潢高端,就餐环境好,几乎看不见以前那样的街边小店了。

  澳门菜口味清淡,重庆菜麻辣多油,然而这几天里,学生们还是被重庆火锅深深吸引。

  “‘鸳鸯锅’很适合我们澳门人的口味。”梁佩玲说。这个不太会吃辣的女孩,在临行前,还特意买了几包酸辣粉,要带回家给家人和朋友尝尝。

  内地生活方式的便捷,也让师生们印象深刻。

  “在澳门,我们主要还是靠出租车和大巴出行,偶尔会有打车难的困扰。在重庆,我们下载了打车软件,专车随叫随到。”陈永伦说。

  “在内地,大家出门不用带现金和银行卡,一部手机就能逛天下。我只需要点开我的付款码就好了,店家也不需要给我找零,很方便。”何雅颖说。

  从重庆到恩施,从宜昌到武隆,师生们一路感叹祖国的山河壮美。

  “宏伟的大坝还夹带着一丝温婉,日落时,夕阳将三峡大坝的水面染成橙色。微风吹过,碎成小片小片的,波光粼粼。”参观完三峡大坝,陈永伦在自己的旅行日记里如是写道,“我真想坐下来,慢慢欣赏这恢弘壮阔、美到窒息的景色,让它刻进我的心里。”

  吸引师生们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恩施土司城,大家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演职人员休息时,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躲在门后,扶着木门,温婉而安静,悄悄观察着举着大大小小镜头的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戴子聪拍下了这个瞬间,他说这是他此行最得意的摄影作品。

  过去,同学们都只是在课堂上了解到中国有56个民族。老师们拿着一张张图片,介绍不同的民族的名称、风俗。对于少数民族的印象,不少同学只是停留在绚丽的服饰、美妙的歌舞上。

  “通过此次内地之行,我才了解到,‘56’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何雅颖说。

  “我对土家族的‘哭嫁’印象很深。”梁佩玲说,在西南大学特意为他们举办的土家族和苗族专题讲座上,她了解到,很多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而由于各地风俗存在差异,哭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家国情怀,也时时在师生们的心间激荡。

  “看到了壮丽的山河,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戴子聪说。

  看到恩施的古建筑,戴子聪回忆道,他以前每次来内地都会去博物馆。他喜欢看历史文物,比如兵器。那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忠诚执着,亦或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任担当;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亦或是那种落叶归根的精神归属,就来自那个叫做“祖国”的地方。

  初二时,戴子聪曾代表学校到辽宁沈阳参加一个比赛。当他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看到日本侵华的种种劣迹,胸中满是悲愤。而如今,目睹祖国已经浴火重生,屹立于世界之林,他心中满是激动。

  “去国外旅游,经常能听到我们的普通话。”戴子聪说,有一次在意大利的购物商场,金发碧眼的商店服务员竟然能用普通话和他交流,那一刻,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深骄傲。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住种花家。”重庆之行后,同学们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很多图片和感想,并相互留言。这句“网络红语”,是留言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