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宗教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新时代佛教对外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
进德公益基金会
举办慈善晚会助力精准扶贫
在公益慈善和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坚定行走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公益慈善和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坚定行走

□ 本报记者 俞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天主教各教区或堂区成立有养老院121家、医院8所、诊所99家、残婴院10家、幼儿园13所、慈善基金会8个。自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教会先后为各种自然灾害、扶危济困等公益慈善项目捐款超过2.5亿元人民币,救助总人数超过100多万。

  这是记者从12月17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天主教第二次公益慈善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上获得的消息。

  当天,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对近年来在开展公益慈善精准扶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授予北京天慈社会服务中心等12个单位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汕头教区主教黄炳章等7人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表彰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公益慈善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经验。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说,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目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他希望更多的神长教友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一起传递爱心、点燃希望、造福人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天主教徒的力量。

  助力三都:

  帮在点子上,扶在关键处

  “我们是首个深入三都扶贫一线的扶贫团队。”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秘书长杨宇介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贫困县。2017年2月,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和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组成的扶贫工作团队赶赴三都扶贫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展开扶贫项目考察,对话干部群众,回应当地需要。到目前,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已在三都成功开展教育扶贫、水利扶贫和产业扶贫,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受益人群达5000多人。

  “独山高级中学受助学生吴正娟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父亲去世,家中有年迈的祖母,姐妹三人都在读书,一家人的生活靠50多岁的妈妈种地艰难维持。”杨宇动情地说,“她上高中那年,无意中听到妈妈劝说妹妹放弃读书,只供自己上学。那一刻她特别难受,但是却无能为力。”助学金的发放给了像吴正娟这样的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继续追梦。

  拉揽村是三都县深度贫困村,为打通拉揽村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全力推进拉揽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期灌溉项目总投资30万元,设4个项目点,惠及群众107户500余人。中央统战部驻三都县拉揽村第一书记马玉飞介绍,该项目值得称道之处是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灌溉项目实施中,采取统一购买管道材料、群众出工、自主参与的创新组织模式。村民们自建小组,小组抽签分段施工,遇到难修的路段全员参与,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还把沟渠接到住房集中的地方,作为消防用水。”

  参与修建灌溉项目的张仁国去年脱了贫,项目人员每次见到他时,他都在整理田地、引水,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项目人员,几十年来,村里都是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天气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裂稻干,没想到如今竟然实现了灌溉。看着从水管里喷涌而出的白色水花,他笑得合不拢嘴。

  天津益世社会服务中心:

  尊重每一个生命,丰盈每一颗心灵

  “在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小锥子山探访贫困家庭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那里交通不便,很多家庭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有的贫困家庭里有人患有精神疾病,没有足够的经费治疗;有的贫困家庭因有人常年卧病在床需要照顾而导致家人不能外出工作;也有的贫困家庭是因为智障、残障或聋哑人,丧失了劳动能力。我们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状况,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天津益世社会服务中心神父林秀强于2017 年9月初次前往围场附近走访,详细了解当地的贫困状况,拟定了围场小锥子山一年4次的探访计划,其余时间则由天津益世社会服务中心出资,委托当地志愿者团队做跟进服务。

  2018年1月计划开始执行,至今年10月,天津益世社会服务中心累计探访7次,共160多个贫困家庭、200多人。在这些贫困家庭的成员中,很多人都不能自理。服务团队每次都带上毛巾、脸盆、洗发水、理发工具,为他们洗头、洗脚、理发、换衣服、换被褥,再为他们备好一段时间的食物。“冬天的时候,也会在当地人家里炖菜、蒸馒头,放在保温罐里带去。”林秀强说。

  每次探访,服务团队会为这些贫困家庭购买日常物资,也为一些慢性病患者和困难家庭学生提供一部分资金帮助。“我们翻山越岭,与山里的贫困家庭建立了联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解决他们所有的困难,但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的生活所需。”林秀强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关爱每一个弱小的生命,使他们获得身心的安慰。

  上海光启社会服务中心:

  注重传递爱心,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上海天主教会公益慈善事业在不断拓展,慈善资金由最初一年的几十万元到现在每年600万元,这些资金都由天主教上海教区直接划拨。上海光启社会服务中心神父高超鹏说,“我们中心是以科学先驱、上海天主教奠基人徐光启的名字命名的慈善服务机构。近年来,中心服务的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对象不断扩展,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借着光启社会服务中心的带领,推动上海天主教各团体、教区每个堂区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目前,上海天主教会做公益慈善正逐步从最初的零散、自发、单一状态逐步转变为有系统、有组织、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从2011年到2019年,天主教上海教区为公益慈善总投入约5200多万元,项目涵盖助学、敬老、外来工、医疗资助、救灾、基础设施及环境治理、慈善公益合作、精准扶贫等。“我们也努力从单纯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要,逐步发展到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精神和社会需求(比如服务麻风病人),注重传递爱心、温暖人心,提升人的道德境界。”高超鹏说,对有需要者的帮助不但是宗教界人士的责任,也是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

  高超鹏坦言,目前国内天主教会做公益慈善大都不具备专业水准,因此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公益慈善活动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公益慈善人才,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江苏启智社会服务中心:

  搭建爱心方舟,实施精准扶贫

  “南京方舟启智中心的一位智障人士把自己一个月劳动所得的1000多元钱交给奶奶的时候,老人家激动得泪流满面,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智障孙子这辈子还能挣钱孝敬她。”江苏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江苏启智社会服务中心教友陈祥智介绍,方舟启智中心一经开办,便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欢迎。随着服务人数的增加,方舟启智中心先后与南京市、无锡市残联开展合作,开办了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4家基地,共接受康复训练及托养的残障人士近300位,其中住宿40余位。2017年,方舟启智中心创办了益智多残疾人庇护性就业工场,以生产精油香皂和蜡烛为主。工场现已安置的44位残障人士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从事劳动,享受计件工资,并为其办理了社保。

  为创新宗教慈善内容,推动宗教传统的慈善模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南京市天主教自筹资金200万元,于2015年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南京方舟慈善基金会。基金会重点支持西北贫困地区和城市贫寒学子助学项目,及时向受灾地区给予援助,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成长,支持残障机构的营运和发展。成立4年来,南京方舟慈善基金会已直接向社会捐款捐物累计超过300万元,使1.3万名困难群众受益。

  方舟基金会和方舟启智中心均在民政部门依法注册,自觉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和业务部门的管理,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机构章程规定开展慈善活动。陈祥智说:“我们着手制定和建立了慈善人才培养长期规划,与民政、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大学研究机构和专业慈善组织加强沟通,建立合作机制。截至目前,两个‘方舟’已建立起60余人的全职团队,注册志愿者500多人,团队平均年龄38岁。”

  以人为本,与康复者同行

  来自甘肃兰州圣家会的徐淑贞修女分享了她20年服侍麻风病人的经历。

  当徐淑贞刚刚进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的麻风村时,村里房屋破旧,没水没电,牲畜与人共居。麻风病人住在山上,人的饮水都有问题,更别提医护清洗。潮湿的自然环境,杂乱无章的生活习惯,成了麻风杆菌滋生的温床。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双手。”徐淑贞说,她们与利玛窦社会服务基金会合作,与当地皮肤疾病防预治疗卫生站联合行动,从购买康复医院的病床、手扛肩挑上山自己搭建开始,一点一滴融入麻风病人的护理工作。

  “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照顾,不管白天黑夜,像照顾小孩一样。” 徐淑贞和麻风病人一起生活,一起交流,彼此学习。

  因为神经麻木,所以麻风病人即使受伤也不知道保护,伤口很难愈合。有的病人皮肤像松树皮,血液循环不流通,溃疡护理是修女们的主要工作。

  “按照要求,首先要给麻风病人洗澡换衣服。但是由于语言不通,也不了解当地的风俗,刚开始造成了一些误会。”徐淑贞说,麻风村的病人没有坐凳子的习惯,卫生方面也不大讲究,只能手把手一边做一边教,从洗脸刷牙等最基本的生活小事教起。

  “这些老人特别孤独,他们受的苦和伤害没有人聆听。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听不太懂,我们只能嗯嗯啊啊、点头笑笑,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尊重、被聆听的。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和他们聊天,他们很开心。”修女们和麻风病人一起庆祝生日、一起过节等,让他们聚在一起搞活动。“他们有的人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手指头,但是他们非常愿意参与类似画画这样的活动,不会因为自己只有一两根手指而拒绝。我们也会认真看他们的每一根线条和每一个色块,告诉他们你是很棒的,是很有用的,通过每一件这样的小事鼓励他们。”

  当麻风病人得重病去医院时,院方起初不接受这样的病人,“‘人都弄成这样了你们才带过来’,医生会误认为我们是不孝的子女。在得知我们是义工后,慢慢开始接纳病人,热情地支持我们。”

  “麻风病人是非常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巨大的痛苦,更要承受被社会分离的痛苦。因此,心灵的陪伴十分重要。”徐淑贞说。

  与慈善同行,为爱奔跑马拉松

  “2011年,我带领堂区骨干走访教友家庭时,一户家庭陷入贫困的情形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于是萌发了成立一个爱心团体的想法。就这样,湖北省通城县天主教弱势群体关爱协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地发展起来。”湖北省天主教蒲圻教区通城天主堂修女雷露嘉和广大爱心人士一起开展的帮扶活动不仅仅是捐款捐物、发放慰问金和慰问物资,也注重入户关怀和精神抚慰。比如为缺少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打扫卫生,陪孤寡老人说话聊天,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辅导作业。

  在当地,雷露嘉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拉松修女”,因为她以参加马拉松的独特方式宣传公益慈善,为慈善项目筹款,赢得了教内外广泛关注。

  2011年,雷露嘉了解到,可以通过参加马拉松长跑,利用公益网站提供的慈善项目平台,为堂区举办的慈善项目筹款。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工作热情。虽然本来就是热爱运动的人,但参与马拉松长跑对于雷露嘉来说还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从那时起,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她就刻苦练习长跑,为慈善募捐而备战,为弱势群体得到关爱而奔跑。

  9年来,雷露嘉从湖北省内的武汉、咸宁、黄石跑到省外的北京、太原,先后9次奔赴不同城市参加马拉松比赛,7次跑完“全马”,两次参加“半马”。“一次次的奔跑训练和参赛强壮了我的体魄,锻炼了我的毅力,磨炼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能力,增强了我带领大家做好慈善的信心,使我始终能保持工作的斗志与激情。”

  后来,雷露嘉发动神长教友组建了一个马拉松长跑队,大家一起训练,一起参赛,一起为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筹款。

  “公益慈善不能只凭一时的热情,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爱的马拉松。”雷露嘉说。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