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那些来自基层的感动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2019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9,那些来自基层的感动

十八洞村的施成富夫妇
在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拉齐尼·巴依卡手持国旗走在巡逻队伍最前面。
其盖布拉克村村民在茹克萨尔民族刺绣合作社的厂房里工作。
来自广州的游客在央布拉克村阿日瓦克街42号院体验民宿。
搬迁村民在新房前摆起坝坝宴。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左)与同事走在进村的山路上。
77岁的都贵玛老人
杨绍书护送孩子走下陡峭的蜂子岩。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左一)
2月22日,转场来的藏族妇女在麦雄滩的帐篷前给牛犊喂饲料。

  总有一些温暖的力量会被时间铭记。回望2019年,民族新闻工作者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捕捉着这个时代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过上好日子后老乡们的淳朴笑脸,还是巍巍雪山下戍边疆战士的铿锵脚步,抑或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忙碌身影……感谢这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温暖着我们2019的记忆。

  十八洞村的施成富夫妇在家中悬挂党旗、国旗,表达致富不忘党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坐落在武陵山中的一颗明珠,也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考察时,在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5年多来,湘西州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牛锐摄

  在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拉齐尼·巴依卡手持国旗走在巡逻队伍最前面。在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常年活跃着一支牧民护边队伍,他们与驻守在红其拉甫的边防官兵一道,几十年顶风冒雪,为国戍边。其中,牧民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事迹家喻户晓。冬日,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皑皑白雪,39岁的拉齐尼·巴依卡与十余名护边员再次踏上了巡逻的征程。

  安宁宁摄

  其盖布拉克村村民在茹克萨尔民族刺绣合作社的厂房里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是个葡萄飘香、歌舞欢腾的好地方。但这里也是一个边远贫穷的地方。自1998年湖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在吐鲁番市开展以来,一笔笔援疆资金、一个个援疆项目、一批批援疆干部,使火焰山下的绿洲旧貌换了新颜。 杜飞雪摄

  来自广州的游客在央布拉克村阿日瓦克街42号院体验民宿。央布拉克村毗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惠远古城。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后,央布拉克村来了江苏省江阴市的援疆干部。在援疆干部的努力下,村里有几户人家开办起了农家乐。央布拉克村村民“靠天吃饭、靠地穿衣”的生活模式自此发生了改变。 张文君摄

  搬迁村民在新房前摆起坝坝宴。2月11日,大年初七,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喜气洋洋。三河村29户、168位村民正式告别土坯房,喜迁新居。彝族乡亲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拉起“习总书记卡莎莎,我们住进新房啦”(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彝汉双语横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当地群众。一年来,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在新房前摆起丰盛的坝坝宴,跳起欢快的彝族达体舞,庆祝乔迁之喜,开启新生活。 阿克鸠射摄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左)与同事走在进村的山路上。2017年,珠海医生管延萍自愿到深度贫困地区云南怒江参加医疗援助。近两年来,管延萍背着背篓,跋山涉水,爬冰卧雪,送医进山达300多次。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组,她整整走了四轮。 张加扬摄

  77岁的都贵玛老人坐在窗前,用橘红色的头巾包住苍白的头发,脸上爬满岁月的痕迹。她不时望向放在桌子上的手机,那里有她59年前抚养过的20多个孩子建立的微信群,孩子们经常在群里与额吉(蒙古语意为妈妈)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一直以来,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和她28个孩子的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流传。她被人们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 邓华摄

  杨绍书护送孩子走下陡峭的蜂子岩。4万多公里是绕地球赤道一圈的长度,也是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华山小学教师杨绍书41年来领着山里的学生,行走在大山深处的足迹。黔西县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杨绍书和学生们所在的哈冲苗寨整寨搬迁到了县城,杨绍书41年风雨无阻守护孩子上学之路也即将结束。 韩贤普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他卸下大学校长之职,变身“拉祜族农民”。他是农民的孩子,这辈子一直和农民打交道。30多年来,他建立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途径,累计推广运用3亿多亩。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说得最多的是“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云南农业大学供图

  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左一)、郭万刚(左二)、石银山(左三)、罗兴全(右三)、程生学(右二)、王志鹏(右一)在休息间隙吃午饭。20世纪80年代,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38年过去,六老汉只剩两位在世。“六兄弟”接过父辈治沙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扶贫移民区。如今,六老汉的孙辈又加入治沙队伍,薪火相传,沙地播撒绿意。 吴刚摄

  2月22日,转场来的藏族妇女在麦雄滩的帐篷前给牛犊喂饲料。今年年初,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遭遇重度雪灾,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半米,牲畜觅食困难,饿死冻死超2万头。麦雄滩位于巴颜喀拉山脚下的玉树州称多县清水河镇文措村,是此次玉树雪灾中化雪较快、接纳受灾转场外地牧民最多的地点之一。文措村党支部书记白尕召集村民开会,大家一致同意拿出30万亩草场,供受灾更严重的其他地区牧民使用。 范培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