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这些年
唐卡画师桑吉才让的妈祖情结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这些年

□ 谢远琨
少林禅武 任红兵摄
大雪,两位武僧在少林寺塔林练功。 任红兵摄
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 少林寺供图
笔者与少林寺非洲学员合影。 谢远琨供图

  数千人的浩荡长队从方丈室一路排开,蜿蜒数公里,直至景区山门。其中,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老外,双手合十,虔诚、耐心地等待着踏进方丈室的那一刻。这几乎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每年都会出现一次的画面——五大洲弟子归山朝拜。

  2001年7月,少林俗家洋弟子戴勒在德国柏林开办少林文化中心,这是第一个由少林寺直接授权合作的海外分支机构。时至今日,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共有40多个,据有关机构的数据,全世界演练少林功夫的不少于6000万人;少林文化机构数百家,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少林之风席卷全球。2010年,“少林欧洲联合会”在维也纳宣布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联合会”在洛杉矶成立。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每月的3月21日为“嵩山少林寺日”。“嵩山少林寺日”设立10周年时,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贺词中说:“少林文化能为我们提供心灵空间,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然而,外国人眼中的少林功夫,与我们所看到的,是否相同?它被看作一门竞技体育,一项健身运动,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它是否还保留着那些传奇的江湖色彩?少林功夫,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承担了哪些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

  一张文化牌

  少林功夫是指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以佛教文化为基础,充分体现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少林功夫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既有武术技艺和套路,又有禅宗智慧的文化内涵。

  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少林寺是少林功夫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功夫伴随着少林寺1500多年的历史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保卫寺院的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技艺完备、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代表有数十种,另有72项绝技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门类独特的功法。时至今日,少林寺流传的少林功夫拳术、器械和对练等套路合计有255种。

  禅宗智慧赋予了少林功夫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信仰统摄技击,以技击表现信仰,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区别之所在。

  与传统印象中认为的“练武即莽夫”不同,许多来到少林寺习武的外国人都是高知分子,称之为“学霸”也不过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硕士、博士随处可见。一位来自瑞士的心理学教授说,来少林学武主要是为了探究身、心、灵三者的交互关系。另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人类学博士,为了分析少林功夫现状,短短一年时间采访了少林寺及周边社区所有人,为田野调查累积了丰厚的一手资料,同时练武也没耽误。还有一位来自法国的诗人,有次练武伤到脚踝,在房间休养一个月,完成了一本诗集。少林寺俨然成为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宝地。

  先谈文化再谈佛教、谈禅宗,这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经过反复思考才定下的方案。因为,“我要是一上来就谈禅,谈佛,没人理我;我跟他谈文化,就能坐到一块儿。”

  少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少林功夫”必定是其中清晰的一环,于是,就让“少林功夫”先行。拳谚有云:拳起于易,理成于医。随着练功的深入,拳脚、器械、内功这个庞大的少林功夫体系渐渐展开,而背后所蕴含的周易、中医、佛教等文化和思想,亦游荡其中,相辅相成。这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而其背后所流淌的,其实是一条更古老的河流。

  佛教并没有被遗忘。在少林寺,无论是国外或国内的团队,禅修都会是最主要的功课。少林寺在世界各地表演少林功夫前,有15分钟的诵经、15分钟的唱念。在场的人全体起立、合掌,以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2002年6月,少林寺组织专家论证,启动将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这次会议上,“少林功夫”被正式提出来。其后,少林寺武僧团外出访问、演出时的标准提法均为“少林功夫”。2006年“少林功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释永信多次表示,作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是“少林功夫”,而不是“少林武术”。因为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

  少林功夫还包含着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一个外国人对东方的想象中,总会存在一座深山古寺,这里的人维持着古老的生活,心灵层面又具有极深的造诣。跟随自己的东方师父修行,几番寒暑,练就一身功夫。一位来自迪拜的学员,正是基于这种想象来到少林寺,勤学苦练了3年。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武侠小说逐渐被翻译成外文——如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四卷本《射雕英雄传》,让许多外国人对少林功夫的意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一位从荷兰来少林寺的小伙说,中国传统江湖世界带给他最大的震撼,不是那飞檐走壁,而是女性也能习武。这里的女性不再是公主,不再是被解救的对象,她们甚至能通过自己的武功实力解救心爱之人。他不知道历史真相如何,但这种男女体能层面的平等,令他觉得新鲜和意味深长。

  身体的语言

  从200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少林武僧抵达国外传播少林功夫。异国他乡,一开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没有财力,没有先例,只会练拳和禅修的僧人,应该如何开始?而最难的,还是语言关。

  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延良法师说,他刚到维也纳时,租了一个小店面当练功场,挂上简单的招牌,就开始教授武术。但很快就无法持续,因为功夫讲究口传心授,语言不可或缺。奥地利官方语言是德语,而他那时别说德语,连英语都不太会。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学。

  任何功夫,本质都是时间。10年过去,他的德语从A1(初级)到如今的C1(对于一些复杂的主题和事情可以清晰细致且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功不唐捐,中心的学员也一天天增加。现在每到夏天,延良法师都会带领一批奥地利学员到少林寺学习体验。学员赛德汶说,少林之旅将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少林寺僧人的身上,他感受到了慈悲、祥和与平静,也感受到了少林禅武医艺文化的厚重内蕴。

  第一批“驻外”僧人所到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大多数时候只有1至2人前往。法师们在陌生的国度,面对不同的语言和政策,困难重重。不过少林功夫体现出它的一个优势:身体语言。在教授少林功夫的过程中,语言无法抵达的地方,身体能给予答案。

  少林文化中心在海外的开办,也促成了一波学习中文的热潮。武学里许多专有名词如“气”“马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这些基本概念,外国人要最准确地把握其中精髓,就必须认真学习中文。要理解禅修与中医,更是如此。

  先从身体入手,简明轻快,一定程度后再学习语言,学习文化。这种由易到难的模式,每一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少林文化中心被反复实践。

  少林功夫可以走多远

  2019年7月,第七届“非洲国家武术学员培训班”在少林寺举办,来自吉布提、喀麦隆、尼日尔、刚果(布)、刚果(金)、科特迪瓦等6国的18名学员开始在少林寺展开为期3个月的学习。在法师们的指导下,他们从基本功开始,逐步学习小洪拳、七星拳等少林拳法,十三枪、通臂刀等少林兵器以及八段锦、易筋经等少林内功。禅修,还有少林禅医、少林禅艺、书法、中文等课程,向学员们全方位地展现了少林文化的魅力。

  “非洲国家武术学员培训班”此前已举办了六届,为非洲国家培养了百余名少林功夫学员。这些学员回国后开办少林海外文化中心,让少林功夫得到传扬。

  李慕白,喀麦隆武术协会创始人,精通擒拿、太极拳以及少林棍阵,尤其擅长少林寺长拳。

  从2015年7月到2019年10月,通过奖学金项目,李慕白先后3次来到少林寺和登封学院学习武术、中医。

  李慕白目前是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武术教师,每周三16点至18点教授2个小时的中国武术课,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我希望将我在少林寺学习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文化,传递给同学们。”

  少林是一种梦想,是热血与希望。一个人开心大笑,其他人便跟着笑;一个人练武怒吼,其他人便一起吼。有一位体型较胖的非洲学员,进度总是落后一大截。一次爬台阶训练时,他又落在最后,在他几乎要放弃时,所有学员忽然一起为他呐喊,那是种源自生命深处最真切的呐喊,一瞬间少林寺后山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这是一种很紧密的人与人的连接,它属于精神或更高的层面。

  离别的那个晚上,非洲团团员和少林武僧们围着篝火,跳着非洲舞蹈,唱着古老的歌谣。一整个夜晚的歌声和笑声,直到黎明仍未消散。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