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央视首播
战“疫”中的非遗力量
新疆发现的五铢钱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疫”中的非遗力量

□ 杨红 张依宁 周晓静 付茜 彭颖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保护单位向武汉同济医院捐赠药品。
疫情期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广绣系列微课,方便大家线上学习。

  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曾经作为被传承和保护的众多非遗项目,也成为战“疫”的力量,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防疫到战“疫”,非遗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传统医学第一时间参与防控救治工作,中医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试行版),中医诊疗理念和推荐方剂在新冠肺炎的早期预防、中期治疗、愈后恢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期间,相关中医药单位积极推荐用于疫情防治的配方及药品,其中部分被列入官方推荐用药。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产品“安宫牛黄丸”入选国家推荐处方药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保护单位生产的“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和“清热化湿口服液”被列入广东省推荐用药。

  在防疫药物的研制与生产中,众多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叶开泰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单位叶开泰国医堂,受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科研攻关组委托,连夜生产“肺炎1号”,并加紧煎制湖北省治疗方案推荐的中药二号方,集中向武汉市民供应。同时,为缓解一线医生的压力,他们还推出了中医公益义诊群。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根据朱丹溪中医药理论,开发出多张防疫预防药方,提供给医务人员和一线防控人员预防使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医药(甘南藏医药)保护单位碌曲县藏医院结合当地官方诊疗方案及地域气候、群众体质等情况,研制出“九味除瘟丸”“瘟疫熏香粉”“七味除瘟汤”3种针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制剂。

  为了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解决特殊时期的就诊难题,多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还推出线上问诊、购药代煎及配送等服务。

  作为“医武不分家”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也从强身健体、促进康复等方面参与辅助抗疫。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被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等多家医院采用,由医护人员教授指导患者练习,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多种传统诊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从“被保护”到“有余力”,非遗保护成果得到彰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全国大量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相关企业和群体纷纷捐款捐物,既体现了非遗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彰显了近年来非遗保护的成果。

  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相关企业不仅全力保障药品生产和供应,还积极向疫情防控一线捐赠各类药品和医疗防护用品。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保护单位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传统中医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保护单位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字号医药单位,第一时间调配了大量库存药品支援疫区,包括疫情防控所需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以及被国家列入诊疗方案推荐用药的相关中成药等。同时,包括九芝堂、方回春堂在内的各老字号医药企业也自发组织了赠药公益活动,为当地市民免费提供抗病毒茶等。

  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及湖北省各地,传统技艺类非遗企业也通过捐赠食品等方式,用一技之长为抗疫助力。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武汉四季美饮食责任有限公司在4天的时间里为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免费供应了5万个汤包,更向包括武汉协和医院在内的10家一线医院的医护人员赠送了汤包、烧卖;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武昌鱼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艳阳天酒家则承担了数家方舱医院医患人员的餐食供应。

  从传承到弘扬,非遗凝聚民间文化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组织开展非遗抗疫作品主题征集活动,鼓励传承人以“艺”战“疫”,并通过新媒体等平台推广优秀作品。四川、福建、湖南、云南等省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非遗助力抗疫”主题系列栏目,掀起了非遗战“疫”的热潮;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还在抖音平台上发起“抗疫情·福建非遗在行动”话题,凝聚民间文化力量,支援抗疫工作。

  此外,各地非遗传承人自发运用各类技艺宣传防疫知识,充分发挥民间艺术接地气、易传播、易记忆的优势。皮影戏(云梦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秦礼刚结合当前疫情,选用云梦秦简中防治传染病的秦律故事,为公众深入浅出地普及、宣讲新冠肺炎防控知识。

  广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还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现实,记录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表达对抗疫一线人员的敬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掀起了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创作高潮。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与王印权、望钧合作完成了抗疫评书《钟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推出河北梆子作品《战斗中燕赵儿女敢当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佛山粤剧传习所推出粤剧作品《白衣风采》等,这些作品聚焦抗疫前线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抗疫一线人员的无私和奉献精神,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加油鼓劲,同时也表达出对抗疫一线人员的深切祝福。

  从传统到创新,非遗加速对接时代需求

  在非遗战“疫”作品引发连载潮的同时,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还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的线上授课,这一授课形式从最初少数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征集、组织和发布上线。非遗相关网络教学资源不断充实丰富,为居家隔离的民众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和娱乐内容。

  在疫情初期,面人(北京面人郎)传承人在微博平台上传了“白衣天使”面人制作教程,截至2月底,此教程观看人次达20余万,并获得了4000多个转发、点赞和评论。随后,该传承人又在人民日报云课堂中上传系列微课,供网友学习。

  目前,各地正逐步有序复工复产,许多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媒体机构都在着手策划系列课程,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平台,开展线上学习活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在微信公众号“非遗知识课堂”栏目下增开“跟我一起学”栏目,推送了阜阳剪纸、扬州通草花制作等手工教程;在“微博非遗”开展了“非遗公开课”活动,每天推出两期微课堂,内容涵盖刺绣、面塑、太极拳、剪纸、竹编、美食制作等,相关课程还在陆续上线。

  目前,已经上线的非遗网络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此外还有少量传统音乐、传统医药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选取的非遗项目主要考虑知名度高、简单易学等因素,如剪纸、刺绣、武术、古琴艺术等。

  在疫情之前,非遗网络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苏绣、广绣等少数成系列的非遗类网络课程,且多为单个非遗项目的系列网课。而此次疫情期间,借助网络文化、网络教育等需求热潮,越来越多的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开始进行线上教学,并不断拓展教学规模、渠道和受众面,将在线授课内容从科普入门向持续系统教程发展。

  (本文图片由杨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