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上巳节”到“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海南岛上从古至今的流传
畲族三月三,新时代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 许晓明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8年4月17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的“壮族三月三·体育民族炫”系列活动开幕式上,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拉苗鼓比赛。 新华社记者 廖子渊 摄
2019年4月6日,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举行,图为当地群众参加文化节开幕式民族方队巡游。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壮族三月三古已有之,早在唐代,宋之问就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天广西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户外踏青畅饮、曲水流觞、江边祓除的场景:“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又有“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亦有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駞,即壮族传统工艺品绣球。从中不难看出,对歌、抛绣球是壮族三月三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将壮族三月三定义为“歌节”“歌圩”。

  那么,聚会对歌是否就是壮族三月三呈现的唯一样态呢?当然不是。阳春三月,正是万物生长之时,祈求物阜民丰是传统壮族三月三节日的重要内涵。所以,壮族三月三活动首先是祭祖敬神祈丰。清代文人韦丰华的《廖江竹枝词十七首》有云:“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今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一带,人们在春暖花开、雨后初霁的三月三祭真武、食乌饭、对山歌的场景。

  除了祭拜始祖、祭祀真武大帝之外,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人们还祭祀其他神灵。据史料记载,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就有三月三期间祭神农的习俗。隆林各族自治县委乐乡保中屯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二有祭祀村寨共同的神灵“布苏”的习俗。居住在左右江流域的壮族,三月三期间的习俗则以扫墓为主。

  过三月三、祭拜祖先神灵,五色饭是必不可少的。节前,家家采来红蓝草、枫叶、姜黄(或密檬花)等,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家里的老人还会把煮熟的鸡蛋或者鸭蛋壳染红,以五彩丝线织成袋子,装上红蛋给小孩子挂在脖子上,据说这样可以避邪。

  祭祀或扫墓之后,随之即是聚餐、对歌、唱戏、抢花炮等文体娱乐活动。《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当中这样唱道:“糯饭黑,扛锄去扫墓,扫过一处又一处,初三日扫墓;到三月初四,邀同伴去玩,玩过一坡坡,莫圩合对歌。”清光绪年间的《武缘县图经》则记载了三月三抢花炮的习俗:“宣化、武缘之俗,三月三日,各村以乌米饭祀真武。竞为大爆享神。其爆径一二寸,高五六寸,饰以彩,声如雷,来岁复作大爆酬之。”三月三期间抢花炮活动在今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尤为隆重。

  从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壮族三月三和中国古代的上巳节有一定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三月三的内容不断丰富,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对歌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以至于一定层面上“歌圩”或“歌节”已成为壮族三月三的代称。同时,聚会交友、商品贸易等活动也不断得到强化。

  今天,依然活态传承着的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同胞的重要节日,也是广西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广西各族人民在三月三期间祭祀祈福、走亲访友、以歌传情、娱乐竞技、互贸互利,在展示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壮族三月三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大背景下,这一厚重的传统文化必将获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