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校长直播卖“技术”,两小时“带货”过亿元
跨越山海的拥抱
我想成为一缕阳光
2018年高校生均教育经费达3.27万元
甘肃农业大学: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6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山海的拥抱
—— 大连民族大学帮扶铜仁工作纪实
□ 李素梅 李舒婷

  大连,铜仁,一个地处渤海之滨,一个位于云贵之巅。因为一所高校,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跨越山海,紧紧相拥。

  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联系单位,2012年起,国家民委从国家民委机关、委属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9年来,大连民族大学共派出90余名联络员前往贵州省铜仁市,发挥政策、智力、学科、区位等优势,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调查研究、扶贫帮困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为铜仁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把挂职当任职,为百姓多办事

  油茶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一张名片,目前,玉屏油茶种植面积达22万亩,建有高标准油茶良种育苗基地300余亩。

  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阮成江忙碌在油茶良种育苗基地,对油茶苗进行检查。作为西南最大的油茶良种繁育基地,这里每年可向武陵山片区提供优质油茶种苗2000万株。一想到这些可喜的数字,阮成江打心眼里高兴。

  玉屏县人多地少,缺乏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业技术是长期制约玉屏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油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树种,但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缺少当地丰产良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民委和大连民族大学选派阮成江和他的团队作为武陵山片区联络员,在铜仁开展油茶科技攻关。

  7年时间,阮成江和团队用几千个日日夜夜,深入十几万亩老油茶林。他们走进油茶种植户,为油茶产业问诊把脉。他们选育出了9个适宜在铜仁市大面积推广的油茶良种;培育出了“民玉2号”“民玉3号”两个油茶良种和新品种,解决了大小年结实难题。至2019年春,由他们选育的油茶良种已在玉屏、思南、碧江等地推广种植了6万亩,平均每亩增收3500元。

  据阮成江介绍,未来3年,铜仁市油茶种植面积预计达到200万亩,可带动10万人以上精准脱贫和长效致富。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9年来,大连民族大学已派出90多名像阮成江这样的联络员前往贵州铜仁挂职。每一位挂职过的联络员都把铜仁当故乡,把挂职当任职,俯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尽量为百姓多办事,办实事。

  这支为百姓着想的队伍和铜仁的440万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2019年,大连民族大学驻铜仁市联络员工作组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联络员阮成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联络员工作组组长包和平获贵州省“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联络员王维波等18人获铜仁市“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把困难攻克,把技术留下

  因为食用菌产业,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吕国忠和铜仁结下了不解之缘。2014年,他和团队来到铜仁。

  从水分、温度的控制到杀菌消毒方法,从菌棒用料选择到菌棒的摆放技巧,吕国忠的田间地头课让菇农们告别凭经验、凭感觉种植的历史,转变为靠技术、靠知识的科学种植,食用菌种植成为万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吕国忠还依靠大连民族大学的铜仁干部培训基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3月初,贵州省组织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建成一批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产业基础好、种植规模大的食用菌种植项目列位其中。

  铜仁市万山区期待将当地的食用菌产业纳入省集群建设,但需要提交产业规划。规划环节涉及项目发展布局、创新机制、建设规模与内容、技术支撑、设备投入、财务预算等诸多方面,要想高站位统筹考量整个产业现状,拿出最优质的规划建设意见,必须得有专家指导。与万山菇农们打了6年交道的吕国忠成了首选。  

  凭借对万山区食用菌种植情况的了解,吕国忠熬了几个通宵,为几十页的项目规划把关。“上亿资金的项目规划交到我们手里,这份信赖太重了。我必须全力以赴。”吕国忠说。

  前一份规划意见刚刚送走,另一个来自铜仁的项目又来求助。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准备申请一项农业项目,也来向吕国忠寻求技术指导。吕国忠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意见倾囊相授,还介绍自己的朋友、同事、学生帮忙对项目内容进行论证分析。

  “融智扶贫”“科技专家团队精准帮扶”,在国家民委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连民族大学依托学科、人才等优势,仅2019年,就有食用菌、猕猴桃、民族文化、大数据、油茶、特色村寨数字化等专家团队共22批次前往铜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扶贫同扶智相结合

  烟雨缭绕中的特色古寨,高空俯瞰下的乡村美景,山风拂过时的江水奔流……今年,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孙建刚微信朋友圈更新不多,但大多都是关于铜仁的。

  已到退休年龄的孙建刚和团队的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在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上脚步不停。长期在民族高校工作的经历,使孙建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着诚挚的感情。自从2014年到铜仁开展民族特色建筑数据化保护工作,他就把铜仁这片热土当作了自己奋斗的战场,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民族特色村镇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展示和推广。

  一天铜仁人,一生铜仁情。在铜仁的这片热土上,既有孙建刚这样兢兢业业的老同志,也有改革创新的年轻人。每一位来挂职的联络员都把铜仁当作故乡,始终关注、牵挂着铜仁。

  身为教育工作者,他们深知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铜仁市也是大连民族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地市级生源地。2019年,大连民族大学面向贵州省招收铜仁籍考生135人,目前铜仁籍在校学生572人。此外,大连民族大学每年拿出120万元专门设立铜仁奖助学金,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大连民族大学还积极搭建平台,推动铜仁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在联络员协调下,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江口淮阳中学签署了“英语学科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协议,派出教师在铜仁市江口县开展全县英语教师培训,讲授观摩课;中南民族大学和铜仁学院达成专业和学科建设合作,通过在铜仁学院设立“研究生生源基地”,推动两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教育“2+2”培养模式和本硕连读机制。

  努力就有回报。2019年,铜仁市思南县第六中学、江口县淮阳中学在贵州省高中英语特色支持项目中获贵州省特色高中项目;铜仁学院英语专业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