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两部门启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中国癌症基金会先声牵手
行动计划云南站启动
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维护边疆稳定安宁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山海”之约,薪火相传
东乡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海”之约,薪火相传
—— 江苏海安教师32年接力支教“小凉山”
□ 字强

  杨昌华2019年以679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这让他成为全家的骄傲。他把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归功于江苏海安支教老师的精心培养。“他们教会了我自主学习的方法。”杨昌华说。

  杨昌华出生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接受的教育并不好。素来被称为“小凉山”的宁蒗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教育事业起步晚,底子薄,1951年成立了第一所小学,1957年成立第一所初中,1972年开始招收高中生。

  杨昌华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却打心底里坚信“孩子把书读好,家庭才会好”,为此全家两次搬迁,从村里搬到乡里,从乡里搬到县城,一路陪伴杨昌华上学。

  父母的良苦用心让杨昌华早早地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他默默努力,勤奋学习,2016年中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宁蒗县民族中学“海安班”,这个班由海安教师实行独立自主教学、管理。考入“海安班”,在当地是一种荣耀。“海安老师有一套。”当地人这样评价。

  20世纪80年代,宁蒗与海安因木材贸易往来频繁,结下了密切的关系。如何让双方的合作更深一步,两县政府领导经过一番考察和反复研究论证之后,一致把目光瞄准了教育领域。

  1988年4月,宁蒗、海安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创办一所初级中学,取名“宁海中学”。同年8月,由海安抽调的一支包括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在内的33人支教团来到了宁蒗,开始首轮支教。

  “从卫生习惯和普通话开始教起。”“水土不服,吃不好,睡不好。”……初来乍到,海安教师面临一系列教学、生活困难,但就是在这样艰苦陌生的环境下,首批海安教师仍坚持不懈,辛勤耕耘。3年后,宁海中学中考一举成名,之后,该校成绩连年保持全县领先地位。

  1993年,海安对宁蒗的帮扶从初中拓展到高中,23名海安教师开始承担宁蒗县民族中学高中部教学工作。此后9年,宁蒗县民族中学的高考升学率稳居丽江市第一。

  教育帮扶的效果实打实,这让两县历届党委政府“一棒接着一棒”,不断推进支教工作。2016年8月,宁蒗与海安再次达成教育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创办“海安班”。杨昌华就是第一届“海安班”的一名学生。

  初入“海安班”,杨昌华便被海安教师的“开放式教学”和“民主化管理”震惊了。杨昌华说,海安教师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质,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强迫式、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主动学习意识,“就连考试考什么都要征求学生意见,也不监考,完全靠学生自觉”。

  “对我而言,到贫困地区支教是一种使命,既然来了,就必须把学生带好。”今年已是海安教师王拥军到宁蒗支教的第10个年头。当初,他也知道来“小凉山”支教会很艰苦,但他还是勇敢踏上了支教的征程,并一直坚持至今。

  “我们身体力行,给宁蒗学生传导一种勤业、敬业、精业精神。我们把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潜移默化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王拥军说,在教学中,教师们尽量做到讲话慢一点,板书多一点,课量少一点,难度缓一点,功夫下在备课和辅导上,通过不断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

  海安教师的先进教育模式不断结出硕果。2019年,首届“海安班”学生高考成绩680分以上达4人,最高分为697分,全班平均分605.4分,有3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在2020年的高考中,“海安班”再创佳绩,全班44人参加考试,有29人成绩超过600分,全班平均分达616.6分,全班一本上线率达98%。

  海安教师一批接着一批在宁蒗支教,从根本上推动了“小凉山”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达峰说,32年来,累计有10批286名海安教师来到“小凉山”支教,培养了20000余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0000多名大中专生。许多毕业生学成归乡,成为建设“小凉山”的生力军,有的还成为宁蒗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干部。

  宁蒗和海安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这场持续32载的教育帮扶,早已让两县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