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科技扶贫怎样扶到点上
开展消费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路上的笑脸
小康路上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9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扶贫怎样扶到点上
—— 南京农大定点帮扶贵州省麻江县的三点启示
□ 新华社记者 董峻

  5年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有近3成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去年,麻江已退出贫困县行列,踏上乡村振兴新征途。这个深度贫困县脱贫经验有很多,大力推动科技兴农、走上产业振兴之路是其中一个重要“法宝”。

  记者日前在当地调研时了解到,对口支持麻江县的南京农业大学把科技扶贫各项举措夯实做深,这既是“扶贫先扶智”的生动体现,也推动着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启示一:找准潜力

  ——精准扶贫的关键之举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贫困程度深、攻坚难度大,麻江就是一个缩影。这里山多田少、工业基础薄弱,搞什么产业能尽快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南京农大专家团队建议下,麻江发展起菊花产业。

  这里不仅气候、土壤和温湿度等条件适合菊花生长,而且山地错落有致、菊花花期长,秋天满山菊花绽放,视觉效果特别好。再加上麻江地处黔东南州“西大门”,从贵阳开车过来的游客一下高速就进了县城,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观赏性好、参与度高的农业旅游。

  南京农大有全球最大的菊花资源库,菊花研究水平高。近4年来,科研人员把400多个菊花品种引入麻江,1750亩菊花田成了“网红打卡地”和药食同源生产基地,预计今年鲜花产量将达650多吨、产值650多万元,带动农户325户。

  像这样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又挖掘当地资源潜力的精准扶贫之举还有很多。据南京农大党委书记陈利根介绍,学校遴选60位专家组建了10个产业技术专班,解决了长期制约麻江产业发展的35项关键技术难题。如今,麻江县建起家禽、草莓、蔬菜、农村电商等产业联盟,规划了蔬菜、花卉等11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启示二:授人以渔

  ——大搞科技培训增强“造血”能力

  河山村离县城只有8.6公里。这里空气清新、溪水清澈,但是连一块像样的平坝都没有,村民过去靠种植水稻等作物维持生计,近几年则主要靠种杨梅脱贫增收。南京农大教师裴海岩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村里引入科技资源。上个月他忙前忙后张罗南京农大的杨梅专家来村里搞培训。“乡亲们学习劲头可高呢!”他说。

  还有不少专家虽没有常驻麻江,但也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麻江是“中国红蒜之乡”,过去由于管理粗放,不少蒜田“只见草不见蒜”。南京农大园艺学院教授吴震带领团队“泡”在地里调研,提出选优分级播种、提纯脱毒复壮等措施,手把手地对蒜农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去年全县红蒜种植面积从低谷时的不到3000亩恢复到近6000亩。

  锌硒米也是当地一个特产,由于稻农长期靠肥料“一炮轰”、淹水灌溉等粗放的方法,稻米口感不佳,加工企业少有问津。南京农大水稻栽培组的丁艳锋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搞培训,示范应用水稻精确定量设计栽培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当地锌硒米的单产和品质有了明显提升。

  农业高校在指导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上有天然优势。近两年,南京农大组织了70多批、300多人次赴麻江指导生产、开展培训,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237人次、基层干部近1300人次,成为当地科技扶贫主力军。

  启示三:创新机制

  ——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做实做深

  上个月,南京农大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淑敏刚结束在麻江的生活。“熟悉了大山的气息和酸汤鱼的味道。”她说,“在麻江一个半月的日子将终生难忘。”

  南京农大在全国有202个研究生工作站,唯独这个与众不同——有别于其他科技类型的工作站,这个工作站的名称叫“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把研究平台直接建在了扶贫一线。

  “平台就是舞台。”挂职担任麻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南京农大干部李玉清说,“这个工作站整合了动植物生产、食品加工、人文社科领域多个学科,还聘请当地11位专家作为校外导师,科研工作更接地气。”

  如何打造一个长效帮扶机制是扶贫新课题。去年南京农大推行“10+10”模式,由农学院等10个学院对接10个帮扶村。这10个学院联合其他学院的专家一起,与帮扶村及周围村的村两委共同开展党建活动,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麻江刚建成一个高科技蔬菜示范园,从育苗、基地种植、冷链储运、生产加工到电子商务、市场销售、休闲农旅的蓝莓全产业链也已形成,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养殖等产业势头正劲。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