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 黎海波 田安雯
中央民族大学以“唱起来的思政课”开启“书香民大”文化育人课程建设行动。图为师生共同歌唱祖国。 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

  大学生是青年主体之一,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重视课堂、网络、实践教学三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通过课堂、网络、实践教学三个维度,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贯穿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授课要增强趣味性,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备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按不同小组分工,各个小组讨论学习内容和方式,制定学习方案,推选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总结点评。

  贯穿网络教学。线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课本知识,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建立相关科目的教学网站,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贯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课堂实践教学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采用访谈式、辩论式等形式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调查研究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的实践逻辑,使学生更加明确肩上的责任使命。

  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

  进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制度自信教育,要把制度理论成果系统地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内容应充分反映制度的生成机理、丰富内涵、具体内容和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理论学习,加大知识储备,将当下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制度自信教育的效果。

  进课堂。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阐释得有声有色,提升课堂吸引力。

  进头脑。将制度自信教育从理论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的应试成绩上,更重要的是让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五课”

  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应从理论原理的角度,结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将制度自信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贯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国的发展证明,道路引领航程,理论科学指导,制度发挥优势,文化凝聚力量。应从实践的角度,结合中国发展,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

  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尤其是结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贯穿形势与政策课。应注重从时政热点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