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几个抓手
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几个抓手

□ 袁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各民族跨区域流动加快、互动交往加深。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各民族在城市中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提高思想认识,做好重点工作。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进入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已经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重点,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为抓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出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发展;要支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返乡创业,带动民族地区发展。

  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把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保障在城市生活的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着眼于解决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改进工作方法。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要在城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健全常态化教育机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要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要提升社区民族工作能力,培育扶持社区民间组织,壮大社区服务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积极引导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参与民族工作,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良性互动。让各族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改善民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就业、培训、就学、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做好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对接工作,加强跨地区协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做到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要有序开展劳务输出,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提高群众就业能力;流入地要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作者单位:四川省政协民族宗教处)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