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
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 李学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民族院校承担使命任务的根本要求。民族院校要积极行动起来,提高政治站位,优化学科专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具体而言,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着力。

  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筹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专业。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快会商协调,推动新学科、新专业的申报和设置尽快落地。民族院校要迅速整合教学资源,拟定培养方案,为新的学科专业建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调整现有硕士和博士点的培养方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体现在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整合研究力量,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院校要及时准确传达中央精神和国家民委具体要求,整合研究力量,通过国家民委专项课题、学校自设课题等方式,引导师资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组建研究机构,构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建设,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牵头,统筹学工、团委、教务、宣传等职能部门,制定教学方案。教务部门通识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团委的活动组织、学工部的学生管理、宣传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各项工作,要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学科体系和教材建设。要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解决“讲什么”“怎么讲”问题。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系统工程。民族院校推动这项工作落实落地,既要高度重视,又要科学谋划;既要着眼当前,又要兼顾长远,要做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民族院校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作为,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走在全国前列。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