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宗教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决定性成就鼓舞人心
诠释道家文化 专家学者论“道”涡阳
藏传佛教第十六届“拓然巴”高级学衔授予仪式在京举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诠释道家文化 专家学者论“道”涡阳
—— 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暨中国·涡阳第四届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 本报记者 俞灵
与会人员参观依照北宋时的规制重修的天静宫。苏理昊摄

  11月7日至8日,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暨中国·涡阳第四届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涡阳召开。本届论坛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委宣传部主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道教协会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涡阳,就老子道文化进行研讨。

  ■ 论“道”涡阳

  涡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相关的历史遗迹,“老子传说”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涡阳县政协主席韩龙在开幕式上说,老子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今天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为开创老子道文化研究新局面指明了方向。目前,涡阳要紧抓机遇,深入挖掘道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说,往届昆仑高峰论坛都是与高校合作,今年首次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老子道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新时代,要结合当下国内国际的实际,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理论,把老子道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贡献力量。

  ■ 学术内容丰富,议题紧扣重点、热点

  本届论坛延续往届设立分题召集人的模式,紧扣当前道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与会学者围绕“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研究”“明清道教专题研究”“道教图像学研究”“道家哲学与全真道”等议题,进行了3场主题报告和12场广泛而深入的讨论,40余位学者发表论文。

  先秦道家研究。学者围绕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道论、老庄清廉思想、道家意向思维对中医阴阳五行说的影响等发表新见。

  徐小跃在题为《论老子的“无为”》的主题报告中认为,保持万物不变的本性、自然属性即是老子所讲的“无为”。同时,从无事、无知、无欲、无争4个角度论证“无为”与道、自然等概念的密切关系。主题报告对深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和当下的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道家哲学与全真教。学者围绕全真教与重玄学的关系、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内丹学源流和内丹思想、全真教的神仙谱系等问题展开研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题为《全真教与重玄学》的主题报告在考察全真教玄学与先秦道家、重玄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全真教接续魏晋玄学、隋唐崇玄学的学统,全真玄学是重玄学在金代通过融通三教之后归宗于心性的一种崭新思想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章伟文在回顾易老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李道纯统合三教、兼宗易老的道教易老学思想体系,提出李道纯的易老学是一个和易老原有理论不同的全新的理论体系。

  道教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研究。本届论坛共有7篇论文围绕边疆少数民族的道教信仰、道教文献,以及道教与瑶族、彝族宗教的关系等展开深入论述,既有文本的考证、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梳理,又有理论的探讨和升华。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泽洪系统考证了瑶族三元真君信仰与道教三元神的关系,提出瑶族宗教的经书仪式传统至迟在北宋就已初步形成,道教三元神衍化为瑶族信仰的神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萧霁虹与云南怡园康复医院中医主治医师任红华合著的论文翔实考证了明清时期云南几种珍贵的道医文献,提出当下亟需做好对现存道教文献的发掘保护和整理工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道学经典与史料的新研究、新发现。学者发表的论文内容涉及方志文献与宗教史研究、《神仙传》的“考验成仙”故事、《灵宝经》的时间与思想、《阴符经》注本与释义、真武灵应文献编纂、《宝卷》研究新进展、北京广福观明代史事和相关道士墓志辨析等。

  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院教授何建明提出,方志可以作为超地域性研究、长时段历史研究和发现新问题、开展新探索的重要文献基础。利用方志要关注编纂者的宗教态度和立场,同时要做好“纵比和横交”,为如何利用方志开展道教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和方法。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郭武对百年来的《宝卷》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对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汪桂平系统考证了北京广福宫的创建年代及其性质。

  道教历史、科仪、人物研究。这一主题的12篇论文内容涉及道教宫观历史与出家制度、道教的女神崇拜、道巫关系、道教符法、斋醮戒箓、明清东岳科仪的流变、北京白云观钟鼓楼与近代佛道之争、尹喜与杜道坚等人物考释等。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刚系统考释了道教宫观的缘起、南朝宫观的兴起和灵宝派宫观道士的宗教生活等,指出魏晋家族道教与南朝宫观道教的异同,深化了对南朝道教及宫观出家制度的认识。

  四川传媒学院讲师李黎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考察道教符咒罡诀内涵及应用,揭示其与道教科仪斋醮、内修外养的密切关系,推动了道教科仪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沈文华阐释了上古华夏女神与道教女神崇拜的关系,指出道教继承了上古女神崇拜,吸收、融合了民俗女神和历代女子成道者的完整女神谱系。研究上古女神崇拜及其在道教中的演变,可以从中发现华夏文明的本初精神与智慧。

  养生与防疫。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杨玉辉提出建立独立养学学科、发展全新养学产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吴克峰针对全球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提出构建全球疫情预报体系,都是既有深厚学术积累、又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论题,为时下国家社会治理、全球治理提供了道家道教的智慧。

  ■ 开展比较研究,发掘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除了道文化研究者,本届论坛还邀请了印度学、犹太学等领域的学者加入,试图扩展为广义的“大道”论坛,努力打造东方哲学与文化研究的大平台。这一跨学科、跨宗教对话具体涉及道教与文人的互动、犹太精神、儒道会通思想、释道会通信仰等。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有德提出犹太精神的概念,并将犹太精神概括为神本主义、崇尚德行、求异自立、学而不厌、坚毅不屈,揭示了犹太文化与古希腊、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还有学者从图像、经典、文本、人物等多重视角,考察了儒释道互融互摄的关系。

  自2018年起,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与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昆仑高峰论坛与集刊项目。目前,已支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昆仑高峰论坛和《东方哲学与文化》集刊三辑的编辑与出版。该学术集刊旨在繁荣和推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东方学研究,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方哲学与文化学术平台,开展专题和比较研究,发掘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 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堂,谈玄论道

  “道文化不仅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经追寻到‘道’的痕迹。”李远国说,道文化与中华文明同时、同根、同源、同本,“这是我40多年来研究道教文化的心得。”

  本届论坛创新组织方式,专门设立青年学者研究专题,邀请国内从事道学与东方哲学研究的相关博士、博士后、讲师十余人参与其中,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会青年学者对道教研究充满热情,展示了扎实的理论水平,为道文化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何建明指出,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未来,希望青年学者积极承担弘扬道学文化的责任,为开创各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作出贡献。

  在涡阳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县博物馆、城市规划馆,以及天静宫、华祖庵、花戏楼。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