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民族地区建立稳定脱贫帮扶机制的几个着力点
做好水文章 筑牢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查研究]
做好水文章 筑牢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 冯雪红 张欣
在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巨大的扬水管道将黄河水从低处向高处抬升。刘诗平摄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了宁夏新的时代重任。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做好水文章,是宁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筑牢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做好宁夏水文章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挖掘水文化历史底蕴。

  理清“水家底”,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宁夏境内虽整体缺水,但小流域丰富,湖泊、湿地、水库众多,是沿黄河9个省份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做好水文章重在保护,要在水治理上下功夫,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用。

  “十三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共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工程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433项,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双下降”、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快速发展双赢。隆德县“四水同治”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彭阳县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模式,西吉县“库坝池窖联合应用”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盐池县大面积封禁治理与植被恢复促进生态修复模式等,为宁夏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治理思路和实践经验。

  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宁夏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宁夏生态脆弱,涵养水源是保障水资源再生的关键。2003年起,宁夏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全面禁牧封育,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成效逐步显现。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西北部的贺兰山、中部的罗山,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林区,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近年来,宁夏实施了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绿盾”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实现水源涵养林区有效治理。

  2018年4月,宁夏全面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两年多来卓有成效。引黄古灌区河水汩汩流淌,扬黄灌区继续发挥“生命工程”作用,现代化生态灌区初步实现支渠测控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成为宁夏突破水资源瓶颈的关键一招。

  宁夏水资源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着力保护和管理好“水家底”。

  盘活“水经济”,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有强烈的依赖性,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盘活“水经济”。节水优先,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宁夏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再到微喷灌、喷灌等多种节水技术的转变,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很大程度保障了蔬菜基地的水源和养分供给,全区耕地水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宁夏立足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少而精、高起点、适度规模、深层次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等原则,枸杞、马铃薯、瓜菜、中药材等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要继续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细化管理,推动特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生态移民从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山区搬到水源充足的黄河岸边生活。为了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

  挖掘“水文化”,营造惜水爱水节水氛围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要深入挖掘“水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黄河文化,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营造惜水爱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水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水文化节、弘扬黄河文化、建立水资源利用奖惩制度等多种方式,鼓励青少年惜水爱水,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关于黄河的话剧、戏剧、歌舞等,是对黄河文化的艺术化诠释和生动表达。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弘扬水文化、黄河文化,引导各族群众继承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创新水文化的表达方式。信息化时代,网络架起了千家万户沟通的桥梁,也成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要有效运用新媒体宣传和弘扬水文化、黄河文化。相关部门要善于搭建平台,创新宣传水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引导群众不忘历史、开创未来。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通过拍摄纪录片等形式,激发生态移民的集体记忆,形成惜水爱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增强“五个认同”。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甘宁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筑牢生态屏障路径研究》(项目号19BMZ149)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