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快手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典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将论文写在武陵大地上
生活不只眼前的草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连民族大学“博士团”扎根武陵山区破解油茶产业发展难题——
将论文写在武陵大地上

□ 李素梅
阮成江(前排右三)资源植物研究所团队。 大连民大供图
玉屏县朱家场镇谢桥村一茶油榨油坊里,榨油师在倒茶粉。 胡攀学摄
玉屏县朱家场镇谢桥村一茶油榨油坊里,榨油师在蒸茶粉。 欧秀灯摄
玉屏县朱家场镇谢桥村一茶油榨油坊里,刚压榨好的山茶油。
胡攀学摄

  冬季,“油茶之乡”玉屏进入了油茶榨油的最佳时节,乡村榨油坊里,村民们忙着压榨茶油。传统压榨茶油需经过烘干茶籽、碾制茶粉、制作茶饼、压榨、过滤沉淀等工序,这种工艺榨出的茶油质量好、保质期长,深受市场青睐。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有着500多年栽培和利用油茶的历史。但一个时期以来,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缺少本地良种和新品种等问题,一度困扰着全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在病虫害严重的时候,甚至十担茶籽九担空。收入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联系单位,自2012年起,国家民委每年都从机关和直属单位选拔优秀司处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从事调查研究、沟通协调、总结扶贫典型经验等工作。2014年,大连民族大学选派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阮成江及其团队前往玉屏县等地开展油茶科技攻关,破解当地油茶产业发展难题。

  百年老树千里求医

  上世纪80年代,玉屏油茶因树龄老化等原因,油茶产量越来越低,老百姓种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仅1980年至2000年,就有大约8万亩油茶被砍伐或荒芜,占当时油茶总面积的40%左右。

  玉屏位于长江上游,大量砍伐油茶林,不仅带来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也降低了油茶种植户的收入,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赖以生存的特色产业发展。

  过去,油茶是玉屏人的“摇钱树”,当地油茶户的日常花销全靠它。怎么让油茶稳产、高产,给农民带来稳定、丰厚的收入,成为玉屏县急需解决的难题。

  2013年12月,大连民族大学党委负责同志到玉屏调研。玉屏县领导提出,希望大连民大能帮助当地解决油茶含油量低和产量低等问题。对此,大连民族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并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背景、研究能力和学术成果,决定委派刚在瑞典农业大学执行完欧盟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奖学金项目的阮成江带领专家团队赴玉屏,实地调研,寻求解决方案。

  一场“挽救”油茶的攻坚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2014年4月9日,阮成江带领专家团队来到玉屏。刚一到,他就和团队成员进入老油茶林里开展调研。“我们刚来时,油茶产量很低,老百姓守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20多万亩古油茶树资源,却换不成钱。”阮成江说。

  起初,玉屏的乡亲们并不相信阮成江这些教书先生真能解决困扰了他们几十年的问题。“我和同事顶着巨大压力,下决心一定要做出名堂,造福当地百姓。”阮成江带领团队俯下身子,潜入荆棘丛生的油茶林开展调查。

  几年来,团队深入十几万亩老油茶林,走进油茶种植户,观察油茶授粉等细节,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查找问题症结。为观测昆虫危害的活动规律,有时候他们早上五六点就上山,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回来。吃凉饭、身上被刮了口子、被蚊虫叮咬都是常有的事儿。

  玉屏县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实验条件,采样后需用液氮将样品运回大连。因液氮罐不能空运、货运和快递运输,每次阮成江和团队成员都小心谨慎地手提液氮罐,辗转几千公里,坐汽车、火车回到大连。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不同省份的油茶种质及玉屏当地的油茶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团队采用全基因组辅助选择方法,选育出了9个适宜在铜仁市大面积推广的油茶良种;培育出了“民玉2号”“民玉3号”两个油茶良种,其含油量均在56%以上。

  多年来,阮成江和团队成员手把手教当地企业和农民建造丰产油茶基地、改造低产老油茶林。最终,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认可。“以前每亩地只能产3公斤茶油,自从种植优良油茶后,每亩地最高可产茶油50公斤。”玉屏县朱家场镇桐木村村民唐伍发说。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古树结了新果实,农民的种植热情也回来了。目前,团队选育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已繁育优质苗木420万株,其中120万株已在武陵山片区的贵州思南、碧江、平塘及湖南会同等地示范种植。

  产业扶贫,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治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我们基本解决了玉屏油茶含油量低和产量低的难题,为武陵山片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茶提供了优质种源、苗木、穗条以及丰产营林技术,充分发挥了油茶产业在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阮成江表示,他们在当地先后建设了40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300亩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向武陵山片区提供优质油茶种苗2000万株。

  如今,玉屏油茶是全县重点培育的四大产业之一,兼具绿化山地、促农增收等多重效应,已成为玉屏的一张特色名片。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筛选的油茶品种和建立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确保了优质油茶苗的高效、规模供应,为铜仁市油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玉屏的油茶产业提质升级,不仅助力了脱贫攻坚,还成为油茶户长效增收的原动力。

  据介绍,阮成江提出并设计了“优良种质+最佳配合力+高异交传粉配置格局”的丰产营林模式,以及低产林老油茶树高接换冠名贵山茶花砧穗分子识别技术,还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别是“一种新油茶林高产栽培的分子设计方法”“一种油茶丰产高接换冠的分子设计方法”和“一种老油茶树高效嫁接山茶花砧穗组合选配的分子识别方法”。使用这些专利技术,团队已建成10万亩油茶新林,改造了2.3万亩低产老油茶林,成功嫁接出5万株树冠高大的名贵山茶花。

  “阮教授到玉屏之后,第一解决了老油茶树产量低的问题,第二用老油茶树嫁接优良新品种,第三解决了油茶病虫害问题,还为乡亲们培训油茶丰产营林模式和嫁接技术,既提高了农户收入,又节省了嫁接成本。”玉屏油茶园区负责人黄俊芳说。

  此外,阮成江团队还建立了油茶“种植-加工-贮运”全产业链创新技术体系及技术标准,研发了“油茶果壳-培养基-食用菌-培养基废料生产有机肥”“茶枯-洗护产品-有机肥”产业延长链,创建了油茶籽、茶壳和茶枯高值高效综合利用模式,实现了油茶增产增收增效。设计优化的茶油浸提工艺流程,可提高3%出油率,已应用于贵州一航生态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油茶生产线,年增加产值180万元以上。

  “油茶产业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我校开创性地选派博士团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攻关,得益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这个平台,得益于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阮成江说。

  据了解,结合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大连民大对阮成江及其团队在相关问题上进行“一事一议”,在岗位聘用、薪资待遇、团队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团队扎根民族地区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油茶树变“摇钱树”

  作为一个从事林业生物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阮成江深知,玉屏想要守住油茶这棵“摇钱树”,就得有油茶方面的专业人才。

  校地合作平台的建立,在民族院校和武陵山片区之间架起了沟通协作的桥梁。阮成江团队不仅在铜仁当地展开培训,还把技术人员带到大连民大,通过专业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在阮成江团队的带领下,当地油茶技术人员的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已有1人成为贵州省省管专家,1人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本着“不有效提高武陵山片区油茶产量,不离开帮扶地区”的信念,阮成江团队选育的油茶品种和研发的丰产高值利用技术已在铜仁市的玉屏、思南、碧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10.2万亩,亩增收3500元以上,直接带动了2.4余万人脱贫、15万人长效致富。

  按现在的行情预测,每公斤油茶能卖150元,一户农民种植10亩油茶就能脱贫。因油茶盛果期可达七八十年,一代人种油茶可福及子孙几代人。

  玉屏县委书记杨启明表示,玉屏已把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力争在2023年,全县油茶面积达到40万亩,油茶籽产量达到8万吨,年产值达到20亿元。

  这几年,油茶树从不受人“待见”到人人争着种植油茶树,阮成江团队不负众望,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当地的油茶产业旺起来。

  阮成江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他和他的团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专注于油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把论文写在武陵大地上。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