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心灵深处
《胡锦涛文选》民族文版出版发行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新疆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心灵深处
—— 西藏桑日县中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纪实
□ 见习记者 郭家翔 本报记者 罗一萌

  窗外是巍峨的冈底斯山,不远处,雅鲁藏布江绕城而过。

  冬季的雪域高原寒意浓浓,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学的民族团结文化长廊里却温暖如春。在这座依托教学楼建起的玻璃暖房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条幅格外醒目,窗户上贴着56个民族人物形象的剪纸,墙上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的介绍。这里,成为学校各族师生了解祖国大家庭的重要场所。

  桑日县中学始建于1994年,如今逐步发展成为拥有60名教职工、541名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20多年来,学校几代教育工作者倾力培养人才、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

  温暖的阳光洒在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传出。

  藏族老教师杨珠,1998年毕业于西藏大学,是桑日县中学现任教师中最早到校工作的教师之一。回忆起建校初期的状况,杨珠印象最深的是条件差。“当时只有20多名老师,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共有200多名学生。”杨珠说,不少老师因为教学、生活条件差,申请调往其他学校。

  杨珠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但每每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便下定决心留下来。从那时起,他与其他教师一道筚路蓝缕,在大山中教书育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我毕业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校位于陕西咸阳。去西藏,一直是我的梦想。”教师令狐克刚说,2004年大学毕业时,家人希望他回到广西工作,离家近。但他最终带着对西藏的憧憬,来到桑日县工作。

  “我既然选择了在西藏教学,就会把工作做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令狐克刚在桑日县安了家,一干就是16年。如今,已是桑日县中学副校长的他,见证了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考试用的试卷是油印的。每次考试前,老师们用铁笔在衬着钢板的蜡纸上誊写试卷底版,然后调制油墨,用油印机印刷,非常不方便。”令狐克刚说,油印试卷一直使用到2007年,后来学校经费慢慢充裕,购置了打印机、复印机。

  一同变化的还有教师的备课资源。以往,教师主要以教科书和校图书室少量的辅导书为教学资源。后来,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支持下,桑日县中学配备了卫星接收设备和电脑。“我们通过电脑获得了很多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了巨大作用。”令狐克刚说。

  近年来,西藏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高海拔牧区办学条件,让偏远艰苦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公共服务。如今,像桑日县中学一样,西藏各级各类学校计算机教室设备齐全,互联网得到深度应用。

  2000年以来,随着“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西藏通过多种形式补充大量专业教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实施了高海拔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通过公开招录、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人才引进、聘用、支教等方式拓宽教师补充渠道,教师数量持续增长。

  桑日县中学有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教师间互帮互助就是其中的典型。

  “民族团结氛围浓郁,这也是我当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令狐克刚说,多年来,汉族老师向藏族老师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藏族老师教汉族老师说藏语、写藏文,大家一起吃藏面、糌粑,喝酥油茶,在互学互助中增进了情感,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

 

青春筑梦,支教促团结

  促进西藏教育发展,是援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桑日县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内地教师的支援密不可分。

  今年9月,大连海事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队成员于航来到桑日县中学,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虽然我到学校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我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西藏,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于航说。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连续6年接力在桑日县中学支教。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支教团还积极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书信交流等活动,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促进桑日县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支教团成员卞欣可始终牵挂着藏族学生尼玛德吉。支教期间,课堂上的尼玛德吉沉默而羞涩,但她明亮的眼睛始终追随着老师,认真听讲。在卞欣可的鼓励下,尼玛德吉鼓起勇气,大声朗读课文,语文成绩取得显著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教学节奏,支教团成员们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习,针对性地开设“作业答疑”“兴趣课堂”“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课程。学习之余,支教团成员们还会与学生们来一场足球赛。

  2019年4月,支教团成员冯珂珂与当地教师一同送教下乡。车子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半小时,随后教师们又抬着3包物资,步行了近半小时,才来到一位藏族学生家中。这名学生由于腿部残疾,无法入校学习,但教师们坚持送教下乡,用知识点亮他的梦想。

  “看到各民族师生对我们的努力投来赞许的目光、竖起认可的大拇指,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冯珂珂说。

携手共进,援藏结深情

  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大力提升受援学校教学质量和西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8月,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二中学与桑日县中学签订了联校共建协议书。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岳阳市第十二中学将组织骨干教师赴桑日县中学作短期援教,并接受桑日县中学选派的教师或管理干部到校跟岗学习;借助网络,两校共同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专题交流研讨活动,开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截至目前,两校已互派63名教师展开学习交流活动。桑日县中学100余名学生与岳阳十二中学生开展线上“手拉手”活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民族团结。

  吴勇辉是岳阳十二中派驻桑日县中学的援藏副校长。他介绍,学校每年都派出优秀中层干部、班主任和学科骨干到桑日县中学支教,通过传帮带和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把内地中学优秀的管理方法、教学经验带到桑日县中学。

  “我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注重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教学楼、食堂、寝室的醒目位置张贴民族团结主题海报、标语,让师生抬头可见、随处可学,并开展以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的民族团结比赛等,加强师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吴勇辉说。

  “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团结进步。”八年级2班的索朗白玛在“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征文中这样写到。“我最向往的城市是上海,我想去复旦大学读书。”索朗白玛说。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使命在肩。老师们教书育人,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学校、支教团和对口援建学校拓展空间、搭建平台,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形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桑日县民宗局局长强巴说。

  数十载春华秋实,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民族教育工作者坚守高原、接力守望,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共同书写守望相助的奋斗篇章。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