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宗教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挖掘儒释道传统文化医养健康资源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广东印发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
加深道教中国化研究,
推动道教中国化不断深入
“爱人利物,和合包容”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儒释道传统文化医养健康资源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首届中华儒释道传统文化医养健康高层论坛在湖南举行
□ 本报记者 蓝希峰

  1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儒释道传统文化医养健康高层论坛在湖南汨罗普德文化园举行,50余位专家学者、宗教界人士及医养工作者,共同研讨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医养健康的内容,热议以中国特色的医养理念推动促进人类健康。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为本次论坛发来贺信。贺信中说,道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新时代,要更加有力地建设道教文化、道医文化,加强道医道风建设,培养更多道医药人才,服务社会民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筱筠在致辞中说,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释道传统文化孕育积淀了丰富的医养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传承脉络和医养文化。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开展更广泛的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来到汨罗,我们想到了屈原,想到了端午节,想到了粽子。这一方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水土不仅滋养了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也孕育了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情怀;不仅是楚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汉长春观住持吴诚真说,此次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汨罗市道教协会会长、普德大庙住持赵冬阳说,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道德价值;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灾难,它再一次警示世人敬畏自然、关注健康、尊重生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用圣贤智慧结晶慧泽人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儒释道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医养健康内容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包来军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拍摄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2016年,中国首次发布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指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2016年以来,中医药文化纪录片迎来了一个春天,拍摄数量爆发式增长。2016年有《孟河医派》《本草中国》《葛洪医道》《穿越海上丝绸之路·问道》,2017年有《神医传奇:急救圣手葛洪》《海派中医》《本草中华》《秘境神草》,2018年有《中医无国界》《悬壶岭南》《不忘初心——屠呦呦》等作品。这些纪录片形象地展示了中医药哲学、药理、体系、文化和社会现实,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道地”自然、仁爱济世的大医精神和“一人、一生、一事”的老药工精神。原生态的地理环境,孕育最地道、最纯正、疗效最好的药材,谓之“道地”。“万物皆有其时”即自然,所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人要顺应天时,起居养生都要应时而动,从一年二十四节气到春夏秋冬季节变化,都要以五行阴阳来调整动静饮食。中医药以济世救人为最高的价值诉求,源于医者对“天地之大德”——生命的关爱,“人道有情,救疾苦于人间”,中医体现“大爱悯人”的医家慈悲。老药工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浸润下的“道、合、仁”,一人、一生、一事,是老药工精神的一念一心一意、一世一行,体现了对生命的尊敬和爱护。

  道医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中的瑰宝。线装书局出版总监宁洪介绍了2019年出版的120卷大型丛书《道医全书》。这套书对道医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为研究道医的理论、临床实践和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和详实的工具书,是迄今为止收录道医典籍最全的一部丛书。线装书局还出版了《域外珍本中医丛书》(600卷),包括2000余种域外中医古籍珍本。“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骄傲和自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常会营的论文认为,中国古代养生哲学讲究饮食有节、作息规律、营养均衡、劳逸结合、动静适当、心理平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道德健康属于其中的高层次范围。中国乃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的修养,并且认为道德修养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养生要求“以德养生”,《黄帝内经·太素》曰:“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汉代大儒董仲舒从个人循天道养生的角度,提出了“人其天之继欤” 的著名思想,而其中所阐发的“中和养生”思想,主张人因循上天之道,以便存养其身体,非常深刻,发人深省。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巍认为,儒家从来就强调道德涵养对于延年益寿的积极作用。孔子说“仁者寿”,用养生的话语来说,即德者寿,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孟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学说,提出“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养气”的内核在于“养心”,养气即养心,浩然之气就是君子之风的体现,即行住坐卧有礼有节,修心养性,化病延寿。“养气”贵在“和气”,即“和万物之气”。

  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院长、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第十八代传人释德建现场表演了一套“行意禅”。他认为,禅修是古印度各宗教通用的修行方法。佛教的禅修,在佛陀时代以静态的宴坐为主,也包括动态的经行。佛教流传到中国,由于社会文化、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禅修的外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开始不拘坐卧,冬天禅堂里的“跑香”不再是缓慢的经行。少林寺则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人文渊源,以丹田呼吸法结合少林拳法基本桩功的演练,形成了“嵩山内养功法”,这在教内又被称为“行意禅”:行站坐卧,乃至演武劳作,诵经打坐皆为修禅。因此,“行意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之一。少林禅武医内养功法是历代传人在修行练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传承的一种扶正祛邪、内外兼修的独特养生功法,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