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庆祝中国民族报创刊2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年,风华正茂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21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风华正茂

□ 本报编辑部

  2001年1月1日,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中国民族报诞生了。从此,党和国家民族宣传领域有了一份面向全国的中央级报纸。

  从北影厂内的“小红楼”,到红旗飘飘的倒座庙1号院;从创刊之初的20多人,到如今70余人的老中青结合团队;从纸上改稿审校,到稿件信息化处理;从光与电到数与网……新世纪头20年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民族报发展壮大的坚实步履,也映照着一代代中国民族报人上下求索的初心力量。

  回望20年历程,一张张报纸如在眼前翻过。从这本中国民族报人书写的当代史中,能看到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看到民族工作开新局发新枝,看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看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各族人民携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伟大的进程中,我们始终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与各族人民血脉相连,见证着、记录着、讴歌着这一伟大时代。为此,我们倍感光荣与自豪。

  民族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性工作。作为深耕于民族工作领域的报纸,我们深知新闻宣传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始终将宣传好贯彻好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作为报纸的“生命线”,让党的民族理论创新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从音频栏目《习语精读:民族问题怎么看 民族工作怎么干》到系列深度解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创新观点“面对面”》,再到通俗易懂的《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创新栏目设置、变革话语方式、提质量扩平台,我们传播党的声音、壮大主流舆论的探索从未停歇。理论引领道路,旗帜指引方向,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努力做宣传民族工作“中国经验”的“领头羊”“排头兵”。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作,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我们不断扩展着行走的边界,最终将足迹覆盖祖国大地的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从“重走长征路”到“探访‘直过民族’”,再到“走进‘三区三州’”,从“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用融媒体手段为56个民族同胞留下影像“全家福”,到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典案例”记录“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故事……自主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厚重、制作精良的大型系列报道,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在边疆、在村村寨寨、在各族群众的田头院坝,我们深刻感知着这个国度的广博,感动于人民群众的奋斗,感慨于时代脉搏的跳动,也坚定了那份使命与责任,那就是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故事”。

  20年风云一纸书。如今,中国民族报已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是有着报、网、微、端等各种平台在内的新型主流媒体。从2007年创办中国民族宗教网及时抓住“触网”潮流,到开通报社微博、微信,入驻“学习强国”、抖音等平台,再到如今完成融媒体采编一体化平台建设,搭建“中央厨房”,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媒体生产与传播,中国民族报与时俱进,不断回应网络与信息化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诉求,拥抱媒体变革时代的“新风口”,努力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之道,在10万+、100万+乃至1000万+的点击量中,提升着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年岁月如歌,20年风华正茂。经过风雨洗礼、岁月锤炼,中国民族报这份年轻的报纸在磨砺中愈加坚韧,在积淀中愈加沉厚。对党、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对各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对民族新闻事业的不懈追求,正在塑造中国民族报的精神品格,激励着一代代民族报人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将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主流媒体,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