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进历史文化认同
甘肃酒泉: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高原乡亲襄阳走亲戚
有趣的运动会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酒泉: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 祁林鹏

  甘肃省酒泉市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市先后安置省内中东部贫困移民15.75万人,形成11个移民安置建制乡镇,其中整建制移民民族乡6个。2013年,全市识别确定6个移民民族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32户、35017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8.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酒泉市牢牢抓住移民群众脱贫致富这条主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最大精力放在精准脱贫上,选配最优干部到脱贫主战场,将最大财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确保移民民族乡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强化组织领导,以最强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1名市委常委带领若干市直部门和单位包挂1个民族乡的“1+X”包挂制度,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将民族宗教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同调研、同部署、同推进。坚持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工作会议,集中研究解决民族宗教领域重大问题。调整充实市民宗委委员单位及其职责,新增11个民族宗教重点联系单位,坚持每年召开1次民宗委委员全体会议,通报履职尽责情况,推进任务落地。

  强化精准识别,以最优政策保障脱贫攻坚。始终坚持落实民族地区差别化补助政策,制定出台《酒泉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酒泉市助推民族乡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全市脱贫攻坚冲刺清零行动工作方案》等,重点围绕移民民族乡“贫困人口怎么减、产业扶贫怎么推、发展短板怎么补、反馈问题怎么改”等内容,提出针对性措施。民宗、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分别研究制定促进民族乡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投入保障等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措施,切实打好产业扶贫、项目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组合拳”。

  强化项目帮扶,以最大财力支持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移民民族乡共争取落实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0万元,市级财政安排的1000万元移民扶贫专项补助资金重点向移民民族乡倾斜,实施了一批带动性强的项目。全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连续17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项目帮扶和“助推民族乡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行动”,帮扶民族乡项目资金4.5亿元,完善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在光伏扶贫、戈壁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走出新路。2019年,6个移民民族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

  强化产业培育,破解脱贫攻坚最大难题。大力发展枸杞、中药材、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草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探索形成枸杞“贮藏加工+冷链物流”营销模式,日光温室种植从蔬菜扩展到草莓、人参果、沙葱、火龙果等果蔬,绿色蔬菜水果走出国门。探索“中心+农户+合作社”的养殖模式,羊只饲养量达23万只,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7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形成农民输转前有引导、输转中有服务、输转后有保障的劳务产业新格局。

  强化社会保障,筑牢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改善民生。移民民族乡小学严格按“一乡一校”模式实行寄宿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初高中学生集中到城区就读,与当地学生混合编班。市县乡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双向挂职锻炼。注重提升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贫困家庭全部享受低保、五保兜底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村舞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覆盖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融合推进,将民族团结理念纳入乡规民约,构建了乡风文明、团结互助、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