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云南大理发现南诏时期官家寺庙建筑群
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
魏唐造像艺术展”在深圳举行
韶关天主堂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
魏唐造像艺术展”在深圳举行


宝冠佛坐像 初唐
观音菩萨像 唐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
摩诃迦叶罗汉像 初唐
踩夜叉天王残像 唐
始平公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

  近日,深圳博物馆联合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5月23日。

  展览现场用原木打造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观众走进展厅,宛若时空倒流,走进了千百年前的皇家石窟院落,沉浸感强烈。此次展览分为“孝文革新——北魏龙门石窟的开凿与艺术”“东都政治——唐皇室与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文物归来——海外流失龙门造像的回归”3个单元,共展出76件(组)龙门石窟藏品。展览展品丰富,精美珍罕,既有北魏与初唐的佛菩萨、天王等造像,更有海外回归的珍贵文物,从中可以一窥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魅力。

  在第一单元“孝文革新——北魏龙门石窟的开凿与艺术”可以看到,受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此时期的佛造像体现出南朝风格,尤以汉化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风格著称,反映了当时士族对玄学审美的崇尚。

  在第二单元可以看到,唐代东西文明之间往来频繁,佛教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初盛唐时的龙门石窟是唐皇室贵族崇佛的重要体现。此时期的造像以丰满健壮为美,在吸收西方雕刻艺术风格基础上加入中国艺术风格,彰显了大唐雍容华贵的审美趣味与兼容并蓄的恢弘气势。

  20世纪初期,龙门石窟遭到盗凿,有不少造像流失海外。近年来,部分文物回归中国,在第三单元可以看到这些回归祖国的珍贵文物。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等很多目前无法实现实物回归的文物,正在进行数字化回归,这是一个跨学科、跨界、跨境的工作。此次展览中也能看到数字化的成果,比如3D打印的石窟,以及根据历史照片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还原的3D佛龛等。

  龙门石窟位于九朝之都——河南洛阳南郊,所处之地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流淌其间,故又称“伊阙”。唐代白居易称:“洛都四郊, 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也是魏唐时期皇家石窟艺术的最高代表。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全面汉化改革之际,核心为魏唐两代皇室的大规模官建,此后也有零星开凿。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的民族大融合;唐高宗与武则天营造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则代表了唐代石窟寺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以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以及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也是书法之瑰宝。龙门石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古政治、经济、宗教以及中西交流、 文化融合、艺术变迁等诸多领域的历史发展。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00余座,造像11万余尊,星罗棋布的石窟南北绵延长达1公里,堪称一座瑰丽无价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宝库。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报综合,本文图片由深圳博物馆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