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发现佛经之美
鸠摩罗什:佛经翻译和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
《龙门石窟全集》编写出版及数字化工作启动
河北黄骅完成对60余尊北朝石造像数字化保护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现佛经之美

□ 辛永刚
观众看展。
《大般涅槃经》
《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往生净土忏仪》

  近日,由杭州净慈寺美术馆主办的“卷舒自如”发现佛经之美——经折装古代经书展在净慈寺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展示各历史时期的经折装佛教典籍,共41册(套),展现汉传佛经典籍之美、中国古籍装帧之美。展览将持续至4月24日。

  从“学富五车”到“开卷有益”,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经历了从“简牍”到“卷轴”的转变。佛教初传中国之时,正是中国纸张逐渐替代简牍和缣帛的时期,其时佛经的流布皆须仰赖笔受者将之书写抄录,称之“写经时代”,书籍的装帧延续缣帛的卷轴风格。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佛教经典的流传进入了“刻经时代”。卷轴装也逐渐被更便于阅读的折子装取代。元吾衍在《闲居录》中说:“古书皆卷轴,以舒卷之难,因而为折。”僧人基于对佛法的尊重,诵经时端坐正念,“易翻便诵”成为卷轴装不可克服的难题,于是,更为方便的装帧形式折子装广泛流行。因折子装最初是用于佛经的装帧,故又名经折装。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取书记》载,“又有一册佛经,印刷简陋,然颇足见自旧型转移以至新式书籍之迹。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式之第一部也……折叠本书籍,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它一端悉行粘稳。于是展开之后,甚似近世书籍。”

  此后,书籍的装帧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陆续盛行,但经折装始终是佛经最为通行的装帧形式。

  经折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籍的外观由卷轴装向方册装转变。经折装的装帧方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作为护封。经折装的形制极具中国本土化佛教的独特审美意味,构思精巧,其象征手法体现出佛经正大的气质。封面、封底和中间的夹页设计,保留了梵夹装的内涵,象征佛教三宝——“佛、法、僧”,也象征“戒、定、慧”无漏三学。

  (本文图片由杭州净慈寺提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