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振兴民族地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关键点
西藏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之路
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振兴民族地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关键点
—— 以壮族嘹歌为例
□ 李萍
中国原生民歌节上,表演者演唱壮族嘹歌。 邢贺扬摄

  壮族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等市县区,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邕江流域的南宁市武鸣区等地。2008年,壮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传承干预与创新发展,壮族嘹歌成功扭转生存态势,既与乡村社区环境充分融合,又走向了全国和世界的舞台,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以传承干预为起点。我国广大民族地区拥有大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激活这些资源,既要发挥乡村群众的主体作用,也需要政府、学界和乡贤等干预和推动。壮族嘹歌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开展之初,采取的是干预式传承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用政策主导,专家学者提供理论支持,乡贤充分发挥其在当地乡村社区的文化、人脉等资源优势,再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多方合力推动,使壮族嘹歌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得到整体性保护与传承,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创新发展为关键。当前,壮族嘹歌文化经济价值的挖掘与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乡村社区以外的环境和人群对嘹歌文化的喜爱与接纳,特别是政府的支持、学界的重视、国内外相关演出活动的邀约以及国内外媒体的报道等,激发了当地群众传承与弘扬嘹歌文化的热情。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跨界传播,进而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跨界共享尤为重要。乡村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村落环境下形成的人类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离开特定的区域范畴,外部环境对其内涵与寓意的获取就会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跨界共享,需要结合村落以外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进行适度创新。壮族嘹歌能够顺利走出壮乡、成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音乐、内容、歌书、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精心策划与合理突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以乡土融合为导向。乡村文化振兴的真正活力源自乡村社区内部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从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看,广大群众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主要传承人。脱离乡土的乡村传统文化是断了根的文化,借助外力或者以外力为主的传承与创新,只会产生“昙花一现”的短暂成效,不可能取得持续性的长足发展。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看,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跨界共享的目的是重拾乡村文化自信、振兴乡村,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与乡村群众的生存需求和村落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要切实融入乡土。壮族嘹歌文化的发展以当地广大村民为传承创新主体,既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觉,还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文化影响力。

  总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与乡村民众的生存需求和乡村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又要兼顾村落社区以外环境和人群的审美需要、接受能力。只有科学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乡村文化才能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复兴之路。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