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坐着火车去高考
"慢火车"成了"致富车"
吴建荣:"我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宣传民族团结的流动大讲堂
国铁集团发文推进铁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大凉山深处,有一趟开进老乡心坎的"慢火车"——
"慢火车"成了"致富车"

  这是一趟穿梭于攀西高原和大凉山地区的列车,旅客绝大多数为彝族群众。

  这趟普雄开往攀枝花的5633次火车,由于停靠站点多,途经大小26站,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慢火车"。

  对住在大山里的彝族村民来说,5633次"慢火车"不是一趟普通列车,而是山里人的赶集车、脱贫路上的助力车。

  沿线的老百姓依靠"慢火车"卖出农副产品,买回生活用品。孩子上学、家人看病,都离不开它。

  有些旅客会带着土豆、猪、羊等货品,东西比较多,所占空间大。所以,部分车厢的一些座椅被拆除,专门为旅客运送家禽、牲口,堆放大件行李,还增设了牲畜拴挂处等,不仅让旅客出行更加便利,也更加舒心。

  列车长阿西阿呷在这趟"慢火车"上服务了20多年,被大家亲切称为"大凉山的索玛花"。

  1996年6月,21岁的阿西阿呷穿上制服,踏上心驰神往的"慢火车",成为一名光荣的列车员。

  20多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乘坐"慢火车"的乡亲们,手机里存储了上百位乡亲的电话,尽其所能为他们出行提供帮助。

  针对旅客特点,结合工作实践,阿西阿呷总结推出"情、亲、真、引"四字工作法:对服务注重"情",对旅客坚持"亲",对标准坚持"真",对职工坚持"引",切实以周到细致的服务,把"慢火车"开进了当地群众心坎里。

  阿西阿呷也是凉山脱贫致富变化的亲历者,在她眼中,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医、教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上车,老百姓都是带的土豆、玉米粑粑、萝卜水。如今,他们在车里吃的是白面锅盔、凉粉、瓜子,喝的是各种饮料。人人手上拿着手机,年轻姑娘打扮得越来越时尚。"

  "现在,老乡们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乘坐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周五、周日,列车上尽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娃娃们。"

  穿行在大凉山腹地的这趟"慢火车",已经成为拉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凉山人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沿线人民的一份感情寄托,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助推器。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