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创新实施“双培”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内生动力、助推脱贫的鲜活故事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内生动力、助推脱贫的鲜活故事

□ 刘兴祥

  贵州省“双培”行动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个鲜活故事。

  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心社区的苗族妇女王学芬,在“双培”培训班上参加了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后,很快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庭。她不仅找到了工作,还结识了社区里的不少居民,经常邀约在“双培”培训班上认识的朋友一起跳广场舞,她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在老家时热闹多了。”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妙隘乡界牌小学的汉族教师杨双英是一位自学苗语,用苗、汉两种语言开展“双培”工作的教师。在“双培”工作中,杨双英用苗语与界牌村的群众交流谈心,教他们说普通话,写汉字。该村55岁的吴二妹一开始觉得困难而不愿意学普通话,杨双英用苗语对她说:“我苗语说得不好,你教我说苗语,然后我教你说普通话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学习,吴二妹能够听得懂简单的普通话了。

  在“双培”行动中,贵州省各级民宗部门紧盯产业、就业和群众需求,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毕节市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大寨村村民杨继红2019年参加县民宗局组织的种植培训班后,对自家的樱桃树进行精心管护,使用剪枝、压枝等技术,樱桃树结出的樱桃又大又甜,产量也增加了。说到收成,杨继红兴奋不已,去年他家卖樱桃收入有2万多元。他还在附近打零工,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的收入。杨继红说,只要把种植技术学好,心里就不慌,致富就有信心了。

  文艺一家是毕节市赫章县珠市彝族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文艺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两个小孩还在读书,丈夫虽然经常出去打工,但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开支。她从小喜欢彝族刺绣,经过系统培训后,到当地的民族服饰厂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坡地里种一年地,不如在家做几个月的蜡染!做的还是自己喜欢的。”自从2018年下半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家住贵阳市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平寨村的侯俊英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了。通过培训,年过50岁的她经营理念有了变化,如今,她正在开发旅游商品,制作的鸭舌帽、抱枕、蜡染短袖衫等产品销路越来越广。

  赫章县铁匠苗族乡河山村村民朱达爱一家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朱达爱得知乡里要组织刺绣培训时,主动参加培训。她利用学到的技能,召集参加培训的姐妹、邻里们,在网上开起了苗族服装销售店。现在,她们制作的一件服装可卖到1500元以上,利润达到800元左右。

  如今,在贵州,像杨继红、文艺一样通过技能培训走上致富道路的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多。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