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南丝绸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南丝绸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 巴胜超
位于云南祥云县的云南驿,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集中了马帮、公路、航空、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是人类交通发展史的“活化石”。 祥云县政府供图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中国,以“丝绸”命名的文化交流古道至少有四条:一是西汉张骞凿空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也称“沙漠丝绸之路”;二是北上蒙古高原,向西沿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从西安至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也称“南方丝绸之路”;四是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西南地区绵延约6000公里,不仅是一条穿越高山密林的中华文化传播之路,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线路遗产。

  道路交织互通,是各民族交往的地理印迹

  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记载,较早见于《史记》所载张骞上呈汉武帝的报告。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臣在大夏(阿富汗北部一带)时,见邛竹杖、蜀布。……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从张骞的报告中,汉武帝了解到,在四川和印度之间有一条“宜径”的古道,商人早就通过这条古道,把邛竹杖、蜀布等四川的货物运至中亚。历史文献记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比北方丝绸之路早了二三百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

  路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流通是多向互通的。以“古蜀”为坐标点,重新审视西南丝绸之路可以发现,其有北线、西线、南线、东线四条道路网络。北线,以“秦蜀古道”为基础,在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间,是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古蜀道构成的交通网络。它是陕西与四川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西南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连接的主要通道。西线,以“蜀身毒道”和“蜀藏印交通路线”为基础,贯穿我国的川、滇、藏,抵达缅甸、印度,是由临邛道、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岷江道、僰道或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等古道构成的交通网络。它是我国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核心商道。南线,是从我国四川、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历史文献记载为“步头道”“进桑道”。其中,“进桑道”的主要路线是从我国成都经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北部出海的道路,在云南境内称为“通安南天竺道”。东线,即从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的“牂牁道”,或称“夜郎道”。

  目前,学界的基本共识是:西南丝绸之路早已开通,古代中国在西南方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交流是经由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的,它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

  商贸交往互惠,是各民族交流的历史见证

  西南丝绸之路是多向立体、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其中每一段路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商贸的交往互通,最终形成了路与路的汇聚,是各民族交流的历史见证。

  秦汉时期,巴蜀武阳出产的铁,昭通以北各县生产的“朱提银”,邛都(今西昌)南山出产的铜,通过四川和云南的商道互通有无。蜀布、邛竹杖是巴蜀市场上的大众商品。而云南输入内地的货物,则为日行数百里的“笮马”。唐代,云南与印缅等国贸易频繁,大理河赕是重要的交易市场之一。从印度和缅甸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有毡罽、缯布、珍珠、海贝、琥珀等,中国输出的商品则有丝绸、缎匹、金银等。

  元代以后,商人们争相采购产于缅北的翡翠、玛瑙、琥珀等珠宝玉石,经由西南丝绸之路,转售全国各地。到了明代,缅甸的棉花由西南丝绸之路转运至中国内地,中国的食盐也成为出口南亚各国的大宗商品。直到19世纪中叶,以丝、棉为大宗,铜、雄黄、水银、朱砂、铁锅、铜器、锡、铅、明矾、金银、燕窝、鹿茸、翠玉等物料,都经由西南丝绸之路流通。

  文化交融互鉴,是各民族交融的活态遗产

  西南丝绸之路内接中原,外联南亚、东南亚,是多元文化融合交汇之地。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处于藏彝走廊、横断走廊核心区。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14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其中,滇黔川桂四省区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占总数的14%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占总数的12%以上。

  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文化习俗交融互鉴。例如,春节、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等大型节日,是多民族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等7个民族的村民亲如一家,在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文化等方面不断融合,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多民族聚居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当下实践,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态遗产,值得深入挖掘。

  路是连接不同地域群体的社会神经,是各民族交流合作的历史见证,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活态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中华大地上的道路中寻找历史借鉴。以文化线路遗产观照中华大地,除了丝绸之路,还有北京中轴线、大运河、茶马古道、川盐古道、万里茶道等,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值得持续深入发掘的宝贵遗产。

  (作者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东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