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国家民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专题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
“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时刻”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绿茵场上纵情驰骋
西藏农牧民就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石梯村着力做好“生态+”文章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 本报记者 孙文振

  不久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传来喜讯:当地摄影爱好者首次在石梯村拍摄到棕颈犀鸟,填补了云南几十年来棕颈犀鸟的影像空白。专家表示,这次能在盈江县再次看到棕颈犀鸟,与近些年当地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密不可分。

  石梯村小组共85户、363人,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聚居的边境小村,隶属于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委会。石梯村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24.7公里,地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过去,村民们并不知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靠山吃山,村寨周边甚至出现“光头山”。“我父亲曾是全村有名的猎手,小时候经常带我们打猎。”39岁的傈僳族村民余三说。

  尽管如此,石梯村却一直有着得天独厚的“鸟资源”。巨大的海拔落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根据观察记录,石梯村有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是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已发现鸟类400多种。更加难得的是,根据多年监测,初步估计石梯村周边有花冠皱盔犀鸟50只至100只,冠斑犀鸟50只至80只,双角犀鸟近30只,是国内观察和拍摄野生犀鸟的绝佳之处。

  曾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爱鸟人士曾祥乐,第一次来到石梯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各种各样的鸟让人目不暇接,犀鸟、林雕鸮、灰孔雀等珍稀鸟类的声音此起彼伏。”曾祥乐说。后来,他和盈江的朋友成立了观鸟协会,开始乐此不疲地宣传石梯村的鸟类资源。

  从猎鸟到护鸟的转变,发生在2016年前后。当时,盈江县观鸟协会和县里的工作人员来动员村民们开展观鸟旅游,许多村民不相信。观鸟还能赚钱?

  抱着“搞不成还能再穷到哪儿去”的心态,村里几个年轻人学习鸟类知识,当起了“鸟导”,没想到很快便收获了“第一桶金”。村民们意识到,原来“护鸟”就是护住“金饭碗”。

  如今,村民们不但不捕鸟,还成立护鸟护林队,定期巡逻,及时制止捕鸟和伐木的行为。

  近年来,当地立足石梯村丰富的鸟类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为一体,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生态“观鸟”产业,村民陆续成为“鸟导”,搞服务、赚“鸟钱”,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一汪水塘,几棵树桩,在树桩的枯树洞里提前放上鸟儿爱吃的面包虫。离水塘10米远左右搭建一间长条形的棚屋,屋内十几把椅子一字排开,爱好摄影的观鸟者,在屋内就可拍摄水塘里鸟儿觅食嬉戏的情景。当地人管这叫“鸟塘”。

  2016年春,在政策的引导下,余三投入5000多元,建起了石梯村“一号鸟塘”。每天清晨,余三都会来到家附近的鸟塘投喂食物。几十只鸟儿飞来觅食,早已守候在旁的摄影爱好者举起相机抢拍。余三还会不时在微信朋友圈分享鸟类的信息。“在家门口为外来的观鸟人提供拍摄鸟塘、送餐等服务,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他说。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石梯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发展生态“观鸟”旅游产业中。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培养了一批知鸟、懂鸟、爱鸟的“鸟导”。目前,村里已建成40多个观鸟塘(点),开起了10多家民宿。

  据统计,石梯村每年接待观鸟人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万元至3万元的收益,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足2000元增长至2020年的1万余元。如今,石梯村已成为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心中的一个“观鸟圣地”,“中国犀鸟谷”的名声叫响中外鸟界。

  尝到了好生态带来的好日子,村民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让人欣慰的是,当地在发展生态“观鸟”旅游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贯穿始终,全面加强生态多样性保护,着力做好“生态+”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融合发展的“生态脱贫”模式。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