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围绕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保护好传承好海南传统农耕文化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绕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梁云 白絮飞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注重民族工作载体建设,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图为社区民族融合小课桌。 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阐述和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不断探索,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遵循。

  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加强民族交往,特别是社会交往。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交往的主体是人,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各种人类社会互动活动的总和。民族交往是民族之间持续进行的社会接触与互动活动,涉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实质性的利益活动,往往以物质交往为基础,以精神交往为内核。和谐良好的民族关系,要以尊重平等为前提、互利共赢为目标、和睦相处为宗旨的社会交往行为来维系。一方面,要促进民族间的贸易交往,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民族间、地域间的边界意识不断淡化,在各民族合作共赢的交往中,利益共同体意识、责任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另一方面,要深化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建设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空间,持续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与互动,在思想、价值、情感层面形成深度对话、理解和共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民族交流,特别是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民族交流是以平等、尊重为原则的精神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性纽带。各民族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演进变迁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只有进行平等包容的多向交流,在彼此尊重、相互借鉴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能产生情感的联结和内心共鸣,形成较为稳固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交流建立在多元文化基础之上,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相互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这种“大一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多元统一。

  加强民族交融,特别是结构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不仅要实现各民族居住互嵌,还要实现各民族在心理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上的相互适应和整合。民族交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结构支撑作用。结构交融强调各民族的个体或群体、部分或整体在社会结构上的相互渗透与关联、重组与建构,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结构特点,通过各民族频繁而有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共同体。要推动各民族在这种结构性交融中,进一步深化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围绕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几个着力点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要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积极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增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促进各民族之间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坚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梁云,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白絮飞,呼伦贝尔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下一篇4